为人父母是一场伟大的探险,如此神奇却又让人如此焦虑不安。这场与孩子的相遇,也是与我们自己、与亲人的相遇。事实上,育儿的过程关系到父母、祖父母和存在于父母心中的那个孩子,也会涉及我们的童年:所有被抑制的情绪,所有没有被表达出来的痛苦,都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时候面对孩子做的傻事、说的谎话、违抗父母的举动,我们感到无能为力:愤怒、哭泣、感到羞耻、逃避……这本书并非意在责备那些“不好”的父母,而是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我们期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同时,我也想通过这本书给父母指出可以前进的方向,让每位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刻直到成为青少年这段时期都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直面孩子的需求。
阅读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的著作,总会有和阅读一般专家的家教类著作不一样的感觉——让你如饮琼浆,很快就忘记了育儿生活中的焦虑不安和精神煎熬,从而心平气和,渐渐沉醉在亲子相依相偎的温馨情景中。
和《理解孩子的语言》一样,这本《不失控的父母》同样具有无比的魔力。阅读完这部书稿后,我曾经和几位家长交流阅读心得:“这是一次心灵之旅。她带着你去发现自己的思想言行和生活轨迹,时而皱眉深思,时而会心微笑。在反复阅读之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忧虑消散了,育儿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挫败感渐渐地被扫除,让你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或许这段话有些夸张,但是,回想这几年我所做的工作,每天清晨阅读微博上难以计数的家长向我提及的子女教养方面的问题和案例,思考着为何家长有如此多的困惑与焦虑,我就很能明白费利奥沙教授的良苦用心了。
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爱学习,这确实是优点。为了解除困惑,增强育儿实力,每位父母都或多或少地购买了一些育儿专家的“巨著”。然而这些厚得有些不合理的著作往往给予新手父母的不是解惑,而是施压,带来了更为沉重的挫败感。这是为什么呢?
“那些所谓的专家是帮不上任何忙的。”费利奥沙教授说,“(他们)都摆出一副懂行的表情,信心满满地鼓吹自己所谓的真理,而这些真理都随着流行趋势不断变化着……父母若不遵循时下正流行的育儿方式,便会被心中的负罪感折磨。”
为什么会被“负罪感折磨”?每个家庭都不能脱离社会的影响,年轻父母在发现自己奉专家的指导为圭臬而焦头烂额时,却看到别人好像应付自如,别人的孩子好像样样都好,于是做什么都要比一比。这一比,压力就更大了……
费利奥沙教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年轻父母从这个陷阱里解救出来。她抽丝剥茧,让他们领悟到:
·每位父母的出发点都是美好的,但如何保持这种美好的感觉,才是努力的目标。
·学习专家的育儿理论和实践方法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将面对种种变数,没有一个“必然的”标准。
·即使理论完美,实践方法可行,但在阅读育儿书籍时,每个人都会因为过去的经历、家族传统、学习能力、当下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育儿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困惑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有不同的理解或领悟。有时候书读得越多,就越容易困惑,也越找不到出路。原本期望能茅塞顿开,结果反而变得束手无策。
·原来自己需要的不是教导,而是发现——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原来自己“想不通”的根源,其实是被传统观念、社会因素、专家的观点误导了。相反,只有发现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发现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这样才能建立“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信念。
“我们往往认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将自我期望投射在他们的身上,期待他们变成我们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是因为不能发现自己,进而忽视孩子的存在。于是,“父母往往是自发地去干预所发生的事情,这种对于事件的自发性干预其实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而这种做法,往往是专家在大谈教育理论时所忽略的。
许多父母其实知道,对于孩子的许多行为,你其实不必吼叫、不必责骂,甚至不必多费口舌,而只需要一个表情或眼神,孩子就能领会,就会放弃“想试一试”的冲动。然而,“恰恰是我们固有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做出了本想避免的行为”。
我总是在咀嚼老祖宗们的几句箴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习,在于发现自己的能力,但是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智慧,而智慧需要不间断地自我完善。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和“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论依据。而做最好的自己在于“知止”,就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因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就是窥见门径,可以继续前进,但还不完美。
不完美,才有“做得最好”这样的目标。父母这样看待自己,也这样看待孩子,这才是育儿之道。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心理学家,著名情感教育专家,心理疗法专家,法国情商管理学院创始人,两个孩子的母亲。20多年来,她的书和她的理论陪伴了无数成人和儿童走向他们的自由和幸福之路。
引言
第一章 父母面对孩子
1 过激倾向
2 父亲和母亲不同吗?
3 自我形象与负罪感的重压
4 冲动
5 当推动力成为强制力
6 认知失调
7 辱骂和贬低
8 当我们忍不住打了孩子
9 处于弱势的孩子
10 当孩子反抗时
11 任性?
12 谁掌握权力?
13 侵犯隐私
14 爷爷“偏心
15 爱他比爱别的孩子难
16 会激怒我们的性格
17 男孩还是女孩?
18 他太像我或不够像我
19 爱并非如此简单
第二章 我们失控的原因
1 母亲的疲惫
2 父亲的责任
3 无法言说的缺失
4 激素
5 当厄运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6 他偏偏是“我不喜欢的样子”
7 过去的重现
8 逃避痛苦
9 当我们没有生存权利的时候
10 修复受伤的关系
11 对孩子的幻想从何而来?
12 无力的旁观者的伤痛
13 竞争
14 无意识的报复
15 忠诚
第三章 在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
1 胎儿已经存在了!
2 分娩,一次极限体验
3 产生依恋的最初时刻
4 影响母乳分泌的话语
5 婴儿的啼哭
6 像婴儿一样睡觉
7 1岁
8 1岁半-3岁
9 4~12岁
10 青少年
11 有一天,他们离开了家
第四章 指导书 日常练习和应对技巧
1 不带负罪感地审视自己
2 为了不再有负罪感
3 他人的目光
4 我很紧张,压力很大
……
结语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