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融合观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融合观》主要讲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主要内容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层次: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医学基础理论层次: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融合观》可作为中西医理论研究者的参考书。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
中西医融合分为3个层次:
一是临床诊断治疗层次。讲的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
二是医学基础理论层次。讲的是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
三是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讲的是太极一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
按照这3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临床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进行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而在写书的时候首先写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写临床层次的融合。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使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与长期医疗实践。
“太极一系统观”是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的结果。太极一系统观建立起来以后,将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调控、代谢、繁殖3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最终落实到“方一证一病理状态一西医诊断与治疗”体系。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这是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
中西医融合包括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融合观说的是古今中外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证态与象态在前3本书中已经说清楚了,这本书主要解决哲学、本体论、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只有把这个层次的融合解决了,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
中西医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地铁系统与地面公交系统的关系,二者都是网络系统,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各自不能直接相交,汽车不能开到地铁里,地铁的电车也不能开到地面上。但是,通过2个系统的公共车站,每一个人从出发点到达所需要目的地,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在2个系统内交替行走。公共车站就是证态、象态,形成3个交通图:①地铁路线图;②地面公交路线图;③公共车站图。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选择最佳运行路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医理论已经存在了2000余年,而西医从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至今,也有500年了。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相对的正确理论。
中西医认识的对象只有1个,即客观存在的人体。中医的认识方法是:取象比类、长期临床实践与社会实践;西医的认识方法是: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因此对人体得出了2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中医看到的人体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精气神;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五脏六腑。
西医看到的人体是:物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肝脏、脾脏、血管、神经等等。
中西医都是正确的,都是相对真理。
中西医差异的基础,从哲学层次看是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西方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是形式逻辑;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把中医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与西医进行比较与融合,创造一个以功能为参考系,把西医解构、重组的新理论,建立完整的顶层设计,这就是本书的“融合观”。
融合观,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是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2个系统,通过寻求共同参考系,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新理论的观点与方法。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是融合观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例如:圆周与直径的比,是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是其真: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取其近似值就可以了,这个近似值就成为“共同参照物”,使之通约。也就是说,在融合的过程中,二者都必须舍去自己的一些东西,才能够找到共同参,照系。“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还有点区别,“不可通约性”指的是类似于无理数(不可通约的数),是哲学科学借助于数学概念,来说明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比喻。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当我仃讨论脏象经络与器官组织层次融合的时候,讨论哲学层次融合的时候,需要联系、参考已经出版的3本书中的内容,因为不能大量引用原文,需要读者自己翻阅原著,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分为3部分:
上篇为“哲学层次的融合”;
中篇为“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象态)”;
下篇为“临床层次的融合(证态)”。
我们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6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论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论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论述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共计170多个证态,是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上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而并非全部。
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下完成了哲学层次的融合,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融合之梦。
中西医融合是一个伟大工程,一人的能力有限,是不可能完成的,我的工作仅仅是把几百年来许多人的努力成果总结起来,进行归类,格物致知而已,书中内容挂一漏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章 一元论与3个“客观世界”
第二章 取象比类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章 重新认识疾病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八纲辨证
第四章 脏腑辨证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