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水产养殖自改革开放至今获得空前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和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为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就业人口、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海、淡水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科研成果卓著,理论与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对水产养殖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在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病害流行、种质退化、水域污染和养殖效益下降、产品质量安全令人堪忧等一系列新问题,加之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不断传来技术壁垒的冲击,而使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空前挑战。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 联合推荐全国服务“三农”优秀图书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渔业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水产养殖自改革开放至今获得空前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和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为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就业人口、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海、淡水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科研成果卓著,理论与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对水产养殖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在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病害流行、种质退化、水域污染和养殖效益下降、产品质量安全令人堪忧等一系列新问题,加之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不断传来技术壁垒的冲击,而使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空前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渔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普及推广新的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以利于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承载着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促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责任。它是渔农民的良师益友.既可指导养殖业者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养殖的基础知识,以利于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为此,中国水产学会和海洋出版社联合组织了国内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编写这套水产养殖系列丛书,供广大专业读者参考。
毛洪顺,男,48岁,教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省级水产养殖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系主任,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委员;黑龙江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多年参加并主持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的教学改革,组织水产养殖专业建设,该专业2005年被评为省级试点专业,该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6年主持《池塘养鱼》省级精品课。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8项、参加多项国家和省级教科研课题并获奖。主编教材、著作7部;发表国家和省级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概述
第一节 冷水性鱼类的含义
第二节 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的技术要求和意义
第三节 我国冷水和冷水性鱼类资源
第四节 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第二章 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场址选择
第二节 养殖场建设和配套技术设施
第三章 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技术要求
第一节 苗种管理
第二节 无公害水产品病害的预防
第三节 关于渔用药物使用规则
第四节 无公害水产品的暂养和运输
第五节 健康养殖的水体条件
第四章 冷水性鱼类营养、饲料与健康养殖
第一节 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
第二节 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对脂类的营养需求
第三节 冷水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
第四节 冷水性鱼类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
第五节 冷水性鱼类对矿物质的营养需求
第六节 冷水性鱼类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
第五章 史氏鲟的人工养殖技术
第一节 经济价值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繁殖技术
第四节 苗种培育技术
第五节 成鱼健康养殖技术
第六节 病害防治技术
第六章 匙吻鲟的人工养殖技术
第一节 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繁殖技术
第三节 苗种培育技术
第四节 成鱼健康养殖技术
第七章 虹鳟的人工养殖技术
第一节 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繁殖技术
第三节 成鱼健康养殖技术
第八章 金鳟的人工养殖技术
第一节 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繁殖技术
第三节 咸鱼健康养殖技术
第九章 银鲑的人工养殖技术
第一节 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苗种培育技术
第三节 咸鱼健康养殖技术
第十章 其他冷水鱼类养殖技术
第一节 细鳞鱼
第二节 哲罗鱼
第三节 大西洋鲑
第四节 高白鲑
第五节 硬头鳟
第六节 小鳇鲟
第七节 黑龙江杂交鲟
附录
附录1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附录2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外用渔药及使用方法
附录3 常用渔药休药期
附录4 禁用渔药
附录5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附录6 渔用配合饲料的安全限量
当潘类大量发生时,应逐渐补水,不断释放空间,改善水体环境促进溞类迅速增殖。在初期注水或培育过程中补水时,应在注水口处加过滤网,除去大型敌害生物。最终使培育池平均水深达到1.5米左右。
(5)培养管理①水质调节。水质调节可以通过加注新水和控制施肥量来达到。培养枝角类时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有:溶解氧量、生物耗氧量、铵氮量和酸碱度等。溶解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长;在培养大型藻时有机物耗氧量适宜范围在38.35-55.43毫克/升范围内;pH值在8.7~9范围内最为适宜,在低pH值范围枝角类往往会产生有性生殖,使种群增殖速度明显下降。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对各水质监测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合理途径进行水质的调节;②密度控制。枝角类培养过程中密度控制要合理,密度过大:会发生拥堵现象,生殖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密度太小:同样不利于枝角类生长,可能是某种分泌物浓度较低所致。培养密度适宜,种群的生长量和生殖量才能达到最高限,同时适宜的种群密度也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饵料条件配合。
(6)收获枝角类以半连续性培养方式较为理想,培养达到适宜密度后(裸腹溞1000个/升以上),每天或间隔2~3天收获一部分,然后继续培养,可连续采收20~30天。
采收枝角类,可用手抄网或锥形网在水中反复拖捞,因枝角类有一定的抗逆能力,如果培育池面积较小、水体较浅,适合使用此种方法进行收获;抽滤采收发适合于较大培育池且水深超过1.o米以上,通常0.1公顷水体(水深1.0米以上)用1台4寸泵,使用100目筛绢每天抽滤2~3小时,其抽出量与繁殖量大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