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老师不爱读书或者想读书爱读书,却收获不大,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现象。怎样让老师想读、爱读而变得会读、善读需要以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理论为基础,破解一线老师们阅读病灶的核心。本书就针对这些热点难点的问题,给出科学的解释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响应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克服教师阅读困难的强烈呼唤。
本书的部分章节,已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专文近十篇,被读书周刊主编认为是教师阅读方法论,理论研究深入浅出和实践性强。
熊纪涛谈教师阅读的文章,观点新颖,理论与实践兼备,在教师读书方法论的层面有所突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王珺
今天能认认真真坐下来读几本书的老师本就不多,能用心思指导学生阅读的更少,熊老师应该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凌宗伟
教师阅读,这个话题越来越被大家关注,越来越成为一种热点现象。本书以一线老师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为剖析解决方向,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与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办法。
序
熊纪涛老师写了本《教师高效阅读秘笈》,几次邀请我给他写个序言,一直拖到今天。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写序言,尤其不适合给一本谈阅读的书写序言。终答应,是觉得今天能坐下来认认真真读几本书的老师本就不多,能用心思指导学生阅读的更少,熊老师应该算一位。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所教的学科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每个人的阅读取向自然也不一样。就阅读的共性而言,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回到经典源头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均应该涉猎一些。不管是何专业出身,也无论兴趣多寡,共通普适且具有一定意义的经典之作,都是不可回避的。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关注上下游:上游即教育哲学,如《理想国》,它对建立个人的教育观、学科观将产生深远影响;下游即操作性书籍,有实践指导意义。阅读的共性还指:与教育领域有一定交集甚至无交集但有借鉴意义的书,也应该读。一个合格的学科老师,只读本学科的书注定是不够的;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只读教育领域内的书也是浅薄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媒学、脑科学……这些都是丰富学养、提升品质的领域。
有人认为开卷有益,我看未必。有些书是毒药、迷药,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迷上它,慢慢中毒而不自知。有些书尽管是解药,甚至可以疗毒,但读不进,或者读进去了,没有批判,没有内化,说不定也会转而成毒。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开卷不仅未必有益,许多情况下,我们是在开卷吸毒,中小学生尤其如此。我常常反思的是,给中小学生开书单,应该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搞不好就是误导,再说,阅读恐怕不是按图索骥的事情,读什么,什么时候读,怎么读,远不是我们这些好为人师的人能把握的。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是走近他们,看看他们的兴趣所在,适时援手,给予一点参考性的建议。关键是要率先垂范,自己读起来,想起来,用所读诊断和指导所教,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读书的环境与氛围。自己不读书,何以劝人读书?自己读书太浅、太窄,何以指导他人读书?佩索阿有言:有些人环游了四大洋,却走不出自己的单调。看看许多读书人的状况,有多少不是如此呢?
因此,教师要推广阅读,自己得有鉴别力。比如,有些书是不能读的,读得越多,可能受害越深。比如那些大谈教学模式神话、大谈高效课堂奇迹的,翻翻或许可以,但如果信以为真,则可能会使我们走向反智甚至反常识的境地,对这些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还有那些所谓的畅销书、鸡汤文,也是要警惕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人的朋友圈自然有不同的阅读取向。我一直主张要啃一点难啃的书,这就需要有一干少数派的朋友。
其实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因为有内涵的书是不大容易读的,需要慢慢啃。我说的啃,一方面是说选择大于努力再努力认真,如果当初选了本有害的书,后果不言自明;另一方面是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读书不能速成,凡是宣称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的,一笑即可。关键是,啃好一本书的背后,常常需涉猎相关学科、领域的多种书籍,读到后就成了一摞书、一批书了(从薄到厚),即所谓的主题阅读。而这一摞书、一批书,不需要本本句句字字读透,只需围绕元问题的核心即可,读没读通又可以从能不能缩书成句、缩句成词来体现(从厚到薄)。凡不能简明扼要地以大白话抓住主旨者,都是因为啃得不到位。所谓的啃还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在里面。
阅读还牵扯到阅读伦理的问题。是不要以古非今、东西对立。阅读带来的不是迷信与盲从,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的理论,即按照波普尔说的,知识是可证伪的。一旦我们看什么信什么,尤其是迷信古代、迷信西方、迷信专家,则本身就跑到了阅读的反面去了。第二是不要责全求备,不妨读一点是一点。一本书能有一个观点、一句话使人的精神生命受益,已经不错了。要小心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仅仅和一本好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阅读者本身的经验、修为到了相应的水平有关。实际上,真正评价一本书是不容易的,因为情境、立场、历史条件、技术条件均不同。所以,不要指望会有让人拜服的奇书。第三是阅读需用于实践,尤其是教育阅读,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和常理、常情有关。阅读理解教育,阅读明白管理,关键在理解与明白,这当中自己的取舍是关键,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认知,帮助自己想明白了再做,或者将正在做的和已经做的想明白。我不是讲阅读要有功利性,而是说它必须要有知行合一的可能。无论是书的原因,还是读者的个体因素,凡不能行知合一的,恐难成为理性阅读。当然,消遣式的阅读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未必就是同人们能够认同的,熊老师这本书一样是从他的视角出发的,自然也未必是同人们能够认同的。任何言说与书写,只不过是个人的经验与视角而已。取舍,同样是个人的。所以我说,阅读是个人的事,也是一件为难的事。
凌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