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对气证进行系统论述和深度思考,是迄今为止的气证专著,对气学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中西医结合者及广大医科院校学生阅读后,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拓展诊疗思路和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帮助中医爱好者,从气的角度了解生命,维护安康!
深论气为生命之本,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认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提出了气变为百病之源,气证基本病机特点是气的动、静、升、降、出、入运动异常;从气的角度探研了六气病证、七情病证和毒气病证等证治,归纳出气虚、气陷、气脱、气闭、气散、气郁、气滞、气逆、气不和、气耗十证,总结提炼出气证用药十二类;从气的角度论治临床疾病,可萌发许多对病证的新认识、新感悟和新思维,采用相应气证论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序
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在哲学层面为核心范畴,在中国医学中更是以其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根基,并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其重要性是无处不在、不可须臾离者。
气是如此地重要,可是以气血并称之血证,前人已撰有《血证论》传世,而气证则尚未有论著,学界咸引以为憾。曾有人想为之立论,以补其不足,但终未能成书,也许是在撰写中遇到了难处,因为气的概念包含甚广。前人说的是: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其内涵和外延甚为宽泛,较难界定。正如荀子《天论》所说:不见其事,但见其功,俗人谓之神,君子谓气。正因为如此,气之为物,即有物质、功能之争。其实,气之此种情况,正是中国整体论思维的特征所在。整体论之天人合一,于生命科学有体用不二之说,认为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体用不作分割。此与西方分析哲学大异其趣。明乎此,则体用之争可以休矣。程君能参悟此种认识,足见学识深厚,笃力行之,能为人之所难,终成《气证论》一书,此为一大幸事。全书共五章,包括总论、五运六气、气病证治、脏系气病、气证常用药物,对气证进行系统论述和深度思考,为迄今为止的气证专著。本书深论气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对有气则生,无气则死问题作了十分有创意的阐述,提出了气变为百病之源,归纳出气病十证和气证用药十二类,提出补气要温、气行要燥等学术观点,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气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982年,程教授在我院读研究生时,我曾教授于他,他出身中医世家,中医根底扎实,勤学善思,成绩优异。光荫荏苒,如今他亦年逾古稀!业医五十余载,擅长心血管疾病和疑难杂病辨治,疗效甚著,闻名海内外。他平时勤于耕耘,论著颇多,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医学专著20多部。提出疑难病治痰、治瘀、治郁、治虚的四治法则,为中医对疑难病辨治提供了思路方法。为了完善八纲辨证,提出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上下、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的阴阳八纲辨证新理论,我认为这种构想是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首先从气机的运动形式而言,气是以升降出入形式来进行运动的,八纲辨证中的表里可辨析气的出入运动,但上下运动的辨识并未赅括;况《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直接论述上下病机的有两条,即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今天又独著《气证论》,从气的角度审视各种病证,确实对许多病证会有新的思考和新的认识,并可能突破现在常用方药而出现新疗效;且书中多有正本清源之处,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具有较大价值。〔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畅论血证,启迪后学,卓成一家。此著《气证论》,为中医气学的重要著作,但期二书可并传也。
付梓之前,程教授请我为序,得读此书,多受启迪,深悟程君拳拳岐黄之心。乐为之序。
国医大师 刘祖贻
前言
气存天地之间,人身内外之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伴之终生,得气则生,失气则死,故曰:气为生命存在之本。愚从医五十余年,每每思考到气,皆未透彻。仅站在气的角度来审视、硏究和理解气对人体生存、健康和疾病影响,审视气的病证,感悟颇多,亦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气具有动、静两态,升降出入是气上下内外运动形式,气量多少是气的虚实,气之寒热是气性,气的清浊是气质,气质的良腐是气质善恶,气之常异变化是气运,这些都是人体患病与否及患病善恶轻重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思之数载,渐有所悟,于是撰《气证论》一书。本书专从气论,详论气的概念及理解、五运六气、六气病证、毒气病证、七情气病、气病十证、脏腑气病证及气证用药等。明确提出: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气变为百病之源,气机异常是所有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气机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在升降出入过程中始终存在气的动静交替变化,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异常,外感病多病于出入异常。
只有气的存在才能表达出生命现象,一旦人体气的活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不管五脏六腑形态如何正常,不论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形态如何正常,一旦离开了气,所有的五脏六腑、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均即进入死亡状态。故万物无气,则为死物;人体无气,则为死人;精子无气,则为死精;蛋白质无气,则为死蛋白;基因无气,则为死基因。故《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里所说的胃气,当主要指元气而言。众人皆知: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而没有把十分重要的血未能列入人身之宝,这是因为只有精气神才是生命表达形式,人若无气,精神尽失,便是死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气机才有气化,有气化才有生命。因此气机在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无比重要。气具有动、静两种形态,动静互涵,气动气静交替进行才能维持气的长久运动和生生不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关系生死,每一运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气的动、静交替。《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在人体中,升降出入是同时存在并纵横交错,互相配合的,才能维持气的正常运动,即使在疾病状态下,气仍在以升降出入形式不断运动,只是这种运动形式不完全正常而已。
人生存在天地自然的大气环境中,天地之气与人体体内之气原本都是以升降用事的,或者说是以升降形式运动为主的。《医源》曰:天地之气,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阴阳之升降,实际是气的升降,形成了气的上下浮沉运动,形成气候,化生四时。天人相应,人与天气相通是通过出入实现的,人体胎儿期在母体内,胎气的运动形式应该是一种升降运动,胎儿出生,哇的一哭,肺叶张开,呼吸运动开始,天地间之清气吸入体内,浊气排出体内,气的出入运动形成了,从此从不间断,维系一生。并与体内气机升降相互配合,形成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人体生命。故曰: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升降出入异常,百病发生,首先是发生气证、气病,且气证、气病贯穿纵横于所有疾病的始终。
气病十证为气虚、气陷、气脱、气闭、气散、气郁、气滞、气逆、气不和、气耗,这十大气证可以发生于诸多疾病过程中,以此为把握,可以较为清晰地辨识诸病气机变化而有效治疗各病。本书还从气学出发,详论脏腑气证、气病;并根据气学治疗需求,列述了补气药、温气药、清气药、行气药、破气药、燥气药、散气药、敛气药、升气药、降气药、纳气药、消气药共十二类,以供临证检索之需。
气病气证,临床普遍存在而往无专述,系统整述实有必要。本书立论均紧扣气证,从气的角度审视各种病证,或从古圣引伸,或从临证悟及,多有正本清源之处。本书除了提出、论述气对生命的无比重要性外,还提出补气要温行气要燥等切身体会和学术观点。相信本书会对医学同道研究气及其临证有所裨益。
本书有幸得到国医大师刘祖贻老师作序鼓励,并与我深谈中医振兴问题,认为现在是中医发展的好时机,发展的关键是中医自信、自强、自立和学术包容。必须坚持中医自身学科体系,借鉴现在科技手段,才能使中医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中医就有可能成为好的生命科学。刘老的强烈中医感情和使命感使我倍受鼓舞,其深刻思想和语言震撼心灵!此刻,我更加清晰地回放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读研究生时我的老师们: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和已故的欧阳锜教授、李聪甫教授、刘炳凡教授等,他们是真正的充满中医药发展使命感和知行合一的中医大师!我和我的同学们能得遇如此多位良师面授指导是幸福!感恩我的母校!感恩我的导师们!
后应该说明的是:本书专论气证,乃择其要者而论之。人之生命、人体疾病,复杂至极,又岂是一气字可以尽赅?且专从气论,过于强调理所当然,难免偏颇之处,况气证与杂证不同,幸勿执彼例此,亦勿以此议彼。希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程丑夫
2021年02月于长沙
程丑夫,湖南益阳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老中医,湖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中药新药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保健委员会核心专家,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10余年,曾应邀到日本东京、京都、大坂讲学,中央电视台CCTV-4《中华医药》专题采访报道的医药名家。
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欧阳锜教授。从医50多年,精通中医内科,兼通西医,临床用药遣方疗效显著,尤擅长心血管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病治疗。获中药新药临床批件3个,获科技成果奖多项,系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冠心病动脉斑块治疗新药降脂消斑片研发项目的原创人,培养博士、博士后、硕士和留学生100余名。
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1996年提出疑难病四治法则,2015年在《中医杂志》撰文八纲辨证,疏于上下阴阳八纲辨证方法构建刍议,完善了中医辨证体系。出版医学专著20多部,1991年独著《石室秘录评述》;1995年主编《实用内科手册》修订三版,发行20多万册;2001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老年病的诊断与中医治疗》,2002年出版我国部基本医疗专著《常见病中西医基本医疗》;2015年合著《中医内科临证诀要》;2020年独著《程丑夫临证用药传忠录》。许多专著成为众多内科大夫案头书,为临床医师实施基本医疗提供了框架和指导,推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基本医疗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