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评论》是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书是第27卷,以慈善文化为主题,探讨慈善的文化与理论基础,内容涉及公益慈善的国别比较框架、中国特色的爱国慈善、儒商慈善以及西方家族慈善,希望能在中西方的比较视野下,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启发。
卷首语
这一卷的编辑出版又推迟了。正值清华110周年校庆,借此机会谈谈清华的大学公益。
在清华110周年校庆的一系列庆典中,大学·公益论坛格外亮丽。
这是邱勇校长力推的五个大学系列论坛之一,旨在传播清华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大学公益之道。
大学公益,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公益一样,将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公益资源动员起来,通过组织、项目等各种形式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受益者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福利水平,积小善为大善,集跬步至千里,是实实在在的大爱善行,结出了丰硕的公益果实。
然而,大学公益之道显然还不止于此。依我理解,基于清华的探索,大学公益表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大学公益延伸了大学的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通过公益服务于社会,在践行各种公益项目及创新探索中,将大学的课堂移到了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公益实践中成长进步,把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从而让大学扎根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在公益中践行大学的社会责任。是可谓明明德也。
其次,大学公益发挥了大学的特长和优势,在向受益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传递了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等智力和精神上的火种,点亮了受益者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走上奋斗之路,从而用大学的专业、智慧及教化,激活了蕴藏在受益者内心的公益驱动力。是可谓亲民也。
后,大学公益通过广大师生、校友的无私奉献和踊跃参与,使其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情怀,创造大学向善的公益价值,集聚正能量,让公益之善树植根校园,春风化雨,让大学之果实内化公益,厚德载物,提高和扩大了公益参与者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维度。是可谓止于至善也。
是故,大学公益在实践中起到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三重作用,我概括为:大学因公益而益大益亲民,公益因大学而益高益明明德。我想,这大概就是大学公益之道的指向吧......
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NGO研究所所长,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非营利评论》(中英文杂志)主编。著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2001)、《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2008)、《社会组织论纲》(2013)、《建言者说》(2013)、《非营利组织管理》(2015)等专著。获得主要奖项:2013年度责任中国公益思想奖;2013年度慈善事业推动奖。
专稿
商会论纲 王名 张祺好
中国互联网公益研究述评(2006~2020)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宋奇 张楠 梁蕙竹
被遗忘的公共生活:儿童公共参与议程三十年 张潮 王竟熠
慈善文化专题
从评价到对话:构建新的国别慈善样态描述框架 史迈 安姗姗
当代中国慈善话语的多元文化谱系 马剑银
建构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理论体系
基于公共善的慈善爱国思想分析 王宁
理性的儒商慈善观:基于交换理论视角的诠释 武幺 赵瑞芳 隋胜杰
家族慈善基金会影响力促生的思考 郭素
论文
依附性嵌入、内生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组织话语权建设
基于H省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案例研究 王华凤 施从美
我国社会组织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与变迁(1988~2018) 林顺浩
支持型社会企业与地域社会的公共性建设
以日本大阪NPO中心为例 郑南 刘树禄
公共危机中民间志愿服务的演变机理
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张瑞
公共危机治理:不确定性,慈善组织参与及协同治理 李勇 何定勇
案例
立体式嵌入:社区基金会助力地方社会治理
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案例考察 蓝煜昕
观察与思考
北京社会组织70年:发展图谱与简要述评 李长文
研究参考
社会企业治理主要视角:一种参与式概念框架
罗杰·斯皮尔 克里斯·康福思 迈克·艾肯 著 游斐 译
编辑手记
稿约
来稿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