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旅行,大多数时候没什么目的,光是流连于街边的小店就觉得非常美好。那些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餐厅、书店、花店、咖啡馆,珍藏了好几代人的回忆。而店主们对美感的专注、坚持,以及独特的经营之道,成就了我们推崇的职人精神。
大概是受了这种审美的熏陶,回国后,我发现,开店风潮终于吹向个人特色,讲求个性的生活风格了。出去走走,不少有意思、有故事的小店,就在身边。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但它们确实拥有一批固定的拥戴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顺应社群趋势的。
在这本书里,我们探访了咖啡馆、花店、餐厅这些相对传统的实体小店,意外发现咖啡馆已经分支出了工作室这一流派,而餐厅和花店也可以完美融合;我们还探访了像果篓这样的新兴健康蔬果汁小店,它身上还有文创的标签,又是街区激活的推动者;作为网络时代的生存者,我们特地选了两家卖出自己风格的线上小店,试图挖掘一下在没有了地域、空间限制后,小店的经营之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当然,线上线下结合也许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看看茶画家的茶叶店和暖妈的母婴店是怎么运作的。
小店不比企业,不以量多取胜打入市场,代之以充满创意的手工限量物件取胜;小店不比连锁公司,个人风格代替了不出错却没什么意思的标准化。不变的是真诚的待客之道。
和家族几代人守着一家小店略有不同,我们的小店大多是初创,主人因为机缘巧合开了这家小店,图的是自由、抒发,或是更宏大的愿望,她们相信努力和真诚,享受一切尽在掌握的稳妥。
当然,小店能成功在于它的小:小而美,小而精致,船小好调头。致命伤也在于它的小:太小了,营销没费用,资本平台看不上。她们需要主人一一去摆平。
这些小店,还有一个共同点,主人都是女性,一到店里,她们就能瞬间变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们无意于拿性别说事,只是想看看,那些鲜活的她,如何为小店注入自己的魅力,又是怎样平衡恋爱、生活、家庭和其他突如其来的琐事的。
那就走吧,一起去探店,和女主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