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安妮·普鲁文字的力量(译后记)
安妮·普鲁,美国小说家、记者,1935年8月22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66年至1969年就读于美国佛蒙特大学并取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乔治·威廉姆斯爵士大学,并于1973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安妮·普鲁在美国佛蒙特州生活了三十多年,期间有过三次婚姻,育有三子一女。1994年,她搬到怀俄明州的萨拉托加,现住在华盛顿州汤森港。
对安妮·普鲁,国内的读者想必都不陌生,即使有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或多或少也听过《断背山》的大名,这篇1997年发表的小说获得了1998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与全美杂志奖,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搬上大荧幕后也斩获多项国际电影大奖。
本书是安妮·普鲁于198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由十一篇故事构成,与发生在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断背山》不同,十一篇故事都发生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缅因、佛蒙特、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得岛、康涅狄格六个州),这里也是作者出生的地方。有人说,新英格兰是美国诞生的摇篮,新英格兰的历史就是美国的历史。1620年,五月花号搭载的一百零二名乘客到达普罗温斯敦港(今位于新英格兰地区马萨诸塞州),乘客上岸前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奠定了美国的根基。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已经在北美建立了十三个州殖民地,随着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突出,后来,独立战争爆发,北美殖民地人民取得胜利,美国独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美国日益强大,而新英格兰地区也成为美国工业文明的象征,这里拥有全美乃至全世界好的教育环境,有一大批世界大学(学院):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
然而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这里还有一群被抛弃的人,有的是兢兢业业的蓝领工人,有的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住民,有的是在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夹缝中苦苦生存的人,他们没有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或许是自身的原因,又或许是时代的原因。
就这样,在这个特别的地方,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
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故事。安妮·普鲁是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发行部短篇小说集时,她已年过五十,虽是文坛新秀,但安妮·普鲁用老道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北美边地生活的真实场景:乡村传统、自然风貌、小镇日常,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她的故事会引发强烈的共鸣。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景色一样原始,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仇怨、贪婪与情爱。
安妮·普鲁的文字蕴含着这样的力量。
她擅长细致入微的环境渲染与人物刻画。寥寥数笔,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日渐凋敝的鹿角山、阴森恐怖的巨石城,还有令人窒息的黄色湿地;她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沉迷书海的霍克希尔、圆滑世故的斯通、精于狩猎的班格,还有永远在追梦途中的斯奈普。
她的文字充满人文关怀。她着眼于这样一群人,她的作品描绘的是人间百态,字里行间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每个短篇故事出场人物不多,矛盾冲突也并不强烈,有些篇章在冲突刚爆发时便戛然而止,但一口气读完这些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就像被她的文字扼住了咽喉,总有些话想要说出口,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安妮·普鲁的文字蕴含着这样的力量。
她是一位故事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颓废又令人难过的成人童话,它们让我们感受真实、体会人生、得到收获。当我们读完这些成人童话,或共鸣、或思考、或消遣,因人而异。这十一篇故事,仿佛揭开了蒙在脸上的十一张面纱,让我们将人生看得更通透,又像是给身体裹上十一件衣裳,让我们更难窥见人性的内核。
安妮·普鲁的文字蕴含着这样的力量。她说:
人到暮年,当周围的一切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你会选择像鸵鸟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起来,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鹿角山上的鹿已渐渐失去踪影,你内心的声音,也总会被时代吞没。
这里有座巨石之城,阴森恐怖,城里的人,嚣张跋扈。于是像所有的故事一样,这座城终究还是被攻破。但城虽破,人的心仍被牢牢地束缚在那里,就像狐狸与松鸡,永远无法逃脱猎人与猎物的宿命。
贫瘠的土地难以承受风雨的侵袭,华丽的外表无法掩盖不堪的灵魂。但可怜的人啊,只有在看见花岗基岩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原来脚下的土地并不肥沃,但世间又是否有那样一种工具,能够测量内心的重量?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于是,我们习惯了自我隐藏、自我消化、自我疏解。有人说,为什么不改变自己?乐观一些,幸福就在前方,但殊不知,这也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罢了。
有人说,去追求梦想吧,听从内心的声音,那是一首心灵之歌。好啊,去吧,但梦想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啊。没关系,那人又说,那就去追求下一个梦想。于是,梦想变成了廉价的借口,而现实,永远是丑陋又庸俗的东西。
原本晴朗一天,却变成阴雨密布。平静的生活为何总要掀起波澜,是身不由己?还是咎由自取?也许兼而有之吧。于是,我们需要找个借口回归平静的生活,如果没有,那便创造一个。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会被他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所左右?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会被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事情摆布?很多时候,真相并不会直接曝露在我们面前,而是像被积雪埋住的面包机,掩于深坑。
人至中年,危机重重。索性抛开一切,乐得逍遥自在。怎奈在那桃花源中,仍有摆脱不掉的负累。是嫉妒、是恼怒、是悔恨,抑或是无助。瓶中的倒影究竟是雄鳟怪人,还是真正的自己?
电力之箭射向四面八方,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轨迹。命运的改变就像苹果落地一样简单又不可逆转。有的人在消遣别人,有的人被别人消遣,而被别人消遣的人同样也在消遣别人,于是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
一桩乡村凶案,让这个小地方变得紧张起来。香草的芬芳令人心醉,炽热的双唇令人着迷。大雨冲断了道路,也涤荡着每个人的心。传教士、杂货店夫妇、拾荒者,凶手到底是谁?
摄影底片上的模特,在摄影师的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是人?抑或是物?而围绕摄影之意义的争论,又是否有意义?
安妮·普鲁的文字蕴含着这样的力量,需要我们亲自去感受。
后,感谢编辑为本书翻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她一直非常耐心、宽容大度地与我沟通联系,始终将本书的翻译质量放在首位,值本书出版之际,请允许我向出版社和编辑表示感谢。承担本书翻译工作之时,我既兴奋又担心。翻译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译者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将作品的语言、文字、文化和背后所蕴含的一切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这些都让我倍感兴奋,但安妮·普鲁的文字简练而又豪放,长短句叠加,描绘的故事既简单又深邃,再加上文化上的差异,想要翻译得接地气,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只能尽力将作者在书中描绘的世界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并贴合国人的阅读习惯,但因自身水平有限,译文难免会有疏漏和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愿本书的十一篇故事,能带你走进十一个不同的世界,让你切实感受到在那个历史时代下,在那一方土地上,曾经生活过那样一群人,虽肤色与文化各异,但他们的人生,时而快乐、时而苦闷、时而癫狂、时而挣扎,与我们没什么不同。
易真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