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古代开始就花大气力学习中国文化,从书本学习,派留学生现地学习。藤原佐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存录的汉籍就有1568部,17209卷之多,那还是公元9世纪。之后一千多年过去了,日本人一直关注中国,日积月累,日本的汉学成了全世界中国研究的重镇。一架架有关中国的研究图书,从政治制度到文化习俗到语言文学到物产甚至到游戏,为日本人了解中国铺就了条条路径。《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当一段时间,这个岛国,居然在和中国的交锋中占尽先机,这和日本人迅速而虚心地向西方学习有关,更和对中国的充分了解、研究分不开。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历史,只是日本极少数人在上个世纪和前些年制造了新与旧的不光彩的事件,给中国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日本人带来了的伤
痛,造成两国人民之间的某些隔阂。目前两国政府正在破冰、融冰,志在沟通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建立彼此的互信和互惠战略关系。互知才能互信,互信
才能做到互惠。
此时推出知日文丛,由几位留日或旅日的作者,从历史和文化、从政经和中日关系,也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细微处,以切身的体验,展现了
他们眼中的日本、真实的日本。在那里,有真情的实感,也有哲理的思考。知日文丛架起了一座互知互信的桥梁,通向美好的彼方。
叶渭渠
董炳月
1960年生。1987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从事文学研究并曾参与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留学日本,1998年以论文《从新村到大东亚战争周作人与武者小路实笃比较研究》(日文)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东京《留学生新闻》前主编。1999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现为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2006--2007年度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员在东京大学进行客座研究。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三联书店2006)、《茫然草》(三联书店2009)。译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建国大学的幻影》、《国家与祭祀》等。《东亚人文》(三联书店)执行主编。
远景近景
鞠躬
中国语居剧
日本的纳豆
青木老人的死
里谷多英的帽子
白仓正子的理想
贺年片
不忍池的碑
越境者礼赞
折原兄
遥远的富士山
包书纸
黑泽明不宜吃
暖昧的日货(外一篇)
1945年8月15日:玉音回响在日本人心中
中国与日本:历史问题的现实化
一群日本另类
自私自利者为虫
革命酒吧
我读即我在
关于《我认识的鬼子兵》
女性与太阳的两种颜色
荞麦面条的味道
留学、爱国与大象耳朵
过客与过客
真优美的星之诗
山田正行的历史认知方法
闲话的态度与权力
《时雨记》的伦理学
四十亦惑
文学之波,历史之澜
日本诗人的战后
文学与历史的纠缠
虚拟的病,虚拟的死
东瀛文化的中国解读
……
越境心影录
知日是个词组(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