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是指学校优质发展加速计划。本书是加速计划的第二本成果。本书聚焦于我国深综改背景下中小学发展理论研究中亟待澄清的动力问题、实施中亟待明确的机制问题、操作中亟待引领的发展路径以及改进工具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深综改背景下教科研机构与学校共同创造的过程。每个学校具有独特经验,同时每个学校又有共同特点,本书探索学校发展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本书是中国教育规划优先关注课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优质发展实验研究的成果。本书呈现了大批学校在前瞻的理论构建引领下对未来思考和学校独特问题的结合基础上加速发展的独特经验。对于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具有科学理论引领、可操作的工具借鉴和成功实践示范的价值。
类型突围:共生视域下的学校加速优质发展研究
VUCA (读音乌卡)时代是当前快速变化、不确定性增加的简称,也是当前教育变革的政治生态环境。VUCA 一词首先产生在军事领域,而后被商业、经济、政府治理、教育培训等领域广泛使用。所谓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既指主动变化的能动性,也是被动变化的被驱使与被催化),Uncertainty(不确定性,指缺少预见性,缺乏对意外的预期和对事情的理解和意识),Complexity(复杂性,指各种力量、各种因素、各种事情交错纷杂产生的困扰),Ambiguity(模糊性,指各种条件和因果关系的混杂,往往是误解的根源)的缩写。本书着力讨论在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中教育研究机构如何支持学校优质加速发展的问题,收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实验学校围绕学校加速优质发展计划(SAP)进行探索的部分实践成果。
教育研究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芝加哥大学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时任哲学心理和教育系主任的杜威将实验学校解释为系统研究的场域教育实验工作的理想场所,由此开启了教育研究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之路。尽管两者真正的制度化合作是在20世纪后才逐渐形成的,但是这种合作一经出现就作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教育改革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形式,不断地开花结果,实践合作数量和研究均呈上升趋势。学校加速优质发展(SAP)的核心在于加入科学研究的力量。现实中加入科学研究的力量的途径和类型很多,常见的有专家讲座、集体培训、主题研讨等,但诸多学者指出,这些类型的合作大多是自上而下,且有学校创造性欠缺等许多缺憾。本书试图建立合作双方真正平等的地位,进一步激发合作双方的内在动力,形成共生关系,从而突破专家说学校做 专家评价学校做学校学着专家做等不足。
共生作为一个科学性概念早出现在生物学界,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其原意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并形成某种紧密的物质关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共生 概念逐渐被引入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生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共生理论在不断扩展到不同领域的同时,其基本关系和相互机制的研究也在深化。早将共生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是日本民族教育家小泽有作,他提出了民族共生教育理论,认为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而发展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是实现民族共生的根本途径。可见,关于共生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视角,一是基于多个不同的学科,运用共生理论来解释共生体之间的融合关系;二是对于某个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大要素间作用与影响关系的探究。
本书构建了研究机构与中小学校知识共享的加速发展共生体,以现实中的儿童视角、知识创生、整体构建、探究对话为主要目标,不同主体参与对话、内化提高并做出不同贡献。这样的共生体建设是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用专业交流取代行政命令。显然,这样的共生体 就包含着协商、异质、脱域和多重互嵌的等意义。具体讲,共生体又可以分为从微观到宏观三个水平,分别是实习场研究、实践研究、发展研究。按照三个水平来构建一套嵌套结构和分析体系,它们之间有各自相对聚焦的研究领域,孕育着不同水平的意义协商,但是同时又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关联。微观分析为建构中观的实践共同体提供一套操作的入口,中观分析提示学习性社会应该建立怎样的学习机制;宏观分析为全体社会成员提出一个终身学习的愿景,中观和宏观分析都应以建立在学校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作为背景。在加速共同体中关注上述三个水平的共生体的嵌套关系,关注不同组织的双重编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分析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观分析关注学校层面的发展,微观分析则形成教学指导、科研联系人等机制。
本书收录了部分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校的实践成果,试图揭示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一起实验探索、共生共长的过程,展现了每个学校的独特经验和学校发展的共同规律。学校教育新思考 侧重呈现专业研究者的不同视角;学校发展新样态则侧重科研引领下的学校不同的探索形态;五育并举新路径诠释了凸显德育体系、劳动教育、STEAM、艺体音美为载体的五育并举整体育人;课程教学新探索则反映出重在厘清课程教学的新方向、新范式、新方法;四个部分相辅相成,旨在落实深综改背景下学校治理体系变革、核心素养培养以及整体育人的新路向,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性问题。实验学校的干部教师在承担实验工作的同时也记录了自身成长过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科研联系人张筱菁、赵艳平、蔡歆、张理智、拱雪、左慧、张文静、崔玉婷、李海燕、蒲阳等老师不仅指导着学校的实践,更和学校一起精心挑选并修订了稿件。全书由我策划统筹、统稿、定稿,张筱菁和赵艳平老师承担了大量的联系、协调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以方中雄院长为首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各区教委、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专家的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张熙,博士,研究员,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5年获首批昆玉学者荣誉称号。教育部国培专家,北京教育学会中青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学校管理研究。注重工具开发和数据支持的政策研究,支持初中建设、随迁子女教育等多项工程,主持建立北京义教均衡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高中发展数据库,发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模式研究》《随迁子女融入教育问题研究》《政策偏好与初中教育发展路径突围》等多篇论文和咨询报告。
篇 学校发展新样态
学习科学为学校教育创新带来什么
理论实践互动共生,促进学校发展新样态
立系统思维,向未来而行发现教育学校管理系统的项目研究与行动研究
领域深研发力,育人品质彰显
从这里起步,走好人生路以首届毕业生的成长谈学校管理
开启智慧教育,奠基幸福人生智慧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非常战役别样教学 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管理初探
坚持学生本位,在普通社区实现办学突围
学校五育并举构造全面育人新生态
笃行向阳教育,走向未来学校
规划引领下创新农村学校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篇 课程教学新探索
A-S-K课程体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探索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角色再探
A-S-K项目引领下的主题课程实践探索勾勒未来课堂生态的新方法
友善用脑学科融合教学案例研究
赋予学生思考的力量 思维游戏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音素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构建阅读生态体系 促进学生未来结合教学实践工作浅谈阅读教学
聚焦问题引领式学习,发挥儿童数学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智慧教育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探索
电子书包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引入绘本课程 提高低学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微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发展核心素养的尊重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及实践
推进分级阅读 提升阅读素养
基于诊断、反馈、养成的数学线上教学策略初探
线上线下相融合 探索教学新方式
混合式教学实践探析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学校课程教学与实施
第三篇 五育并举新路径
生涯教育引领学生发展,深化五育并举实践推进
构建五育并举之探究性道德学习新模式
五育并举视角下的爱+德育课程实施
基于STEM+课程开展深度学习的探索
开拓多维、立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培植学生的中国心
以农耕课程促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落实解
音画戏韵溢满园依托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快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论小学劳技课程的育人功能
五育并举,创新音乐学科教学
把学生放到教育改革的正中央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用美育涵养人生,促进立德树人聚焦北京市育英中学艺术教育
探索教师生涯教育指导力策略,帮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与青春的心对话
科技向中特色实践与成效探析
五育并举,促进农村初中生多元发展
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全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