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中的儿童,儿童的美术馆
大家好,我是李杰,一位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
可能大家会有一些关于美术馆的美好想象,但是在我工作的10年里,发现当下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对儿童和家庭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友好。比如,我曾听到很多家庭抱怨: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灯光太暗、作品的信息太少或是导览员总是在自顾自地讲,而孩子们只能跟在后面……所以我们开始尝试着去改变。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美术馆的一个项目,叫作iSTART儿童艺术节。
一切都要从2008年说起,当时A4美术馆刚刚创馆,不久四川汶川遭遇了特大地震,A4美术馆的空间也受到了不小的破坏。地震后馆长孙莉女士带着工作团队和艺术家一同去了灾区。从那时起,我觉得成都这个城市在基因上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更多的人不再只是关心自己的生活,也开始关心他者。进入灾区后,作为艺术从业者的我们有一种挫败感,因为面对那么的灾难现场,我们很难想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终,我们只能通过艺术课堂的方式,去帮助在地震当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做艺术疗愈。在那之后,孩子们就进入到了我们日常的工作领域当中,A4美术馆也从一个单纯的当代艺术中心,开始向更多元的公共艺术机构转型。
儿童视角
到了2011年,我们策划了场真正为了孩子的展览植物奇妙纪,这个展览的面积只有100平方米。在策展过程中,我们跟植物学家、景观设计师、有机农业实践者、大学生和社区的孩子们一起合作。项目开幕后,社区的孩子们每个星期都会来美术馆几次,因为他们要去看自己播种的植物在美术馆里生长得怎么样。
2013年有一个小插曲,它改变了我们如何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空间的想法。那次展览展出了168位小朋友画的很多漂亮的画,这些画被绘制在一个个圆盘之上。我们当时设计了一个空间,专门展示他们的绘画。但是孩子们觉得这个空间很小,他们希望独占这个空间,不希望大人进去。所以我们就把入口设计为只有1米高,禁止所有成人进入;并在门上方开了一些孔,于是家长就只能像沙漠里的猫鼬一样,在圆洞里窥视他们的孩子。
这些圆盘都是用鱼线挂在天花板上的,不幸的是,顽皮的孩子们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上百个圆盘都拽到了地上,圆盘在地上滚来滚去。我的同事说这是一个设计事故,我们应该把门关上,在门板上更低的地方多开几个孔,让孩子们也钻着头往里看。我始终觉得有些不对。我们又连夜奋战把画挂上去了,并且做了一个新的决定我们在地面上增加了100多个圆盘,孩子们还是可以在里面畅游。神奇的是,再也没有大批量的圆盘被孩子拽下来。年纪小的孩子在里面自在地滚着圆盘,享受他们独占空间的快乐;而大一点的孩子则会非常仔细地观看每一幅画作。
我们所有人都对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随处可见的禁止触摸禁止入内这样的空间提示习以为常,但从心理上,它其实让更多人远离了所谓的文化和艺术。这个展览结束后,我们开始研究孩子们的行为,希望能让他们在适合的空间和项目中去感受艺术。这些年,我走访了很多国外的儿童博物馆,发现他们采用了让儿童去亲近这些艺术的方式,让孩子们从观察者向创造者和行动者迈近。
治愈童年
在iSTART主题展览中,有一位参展艺术家叫黄淋。2017年,他做了《生活的积木》,这件装置作品彻底改变了孩子和艺术家的现场互动方式。作品所有的材料都来自于生活日常像做家具时会用到的一些小的零件或废弃的零件,这些零件被艺术家自由拼装起来。 他的游戏规则是:所有现场的观众,特别是小朋友,都有权利去改装他的作品。当他抛出这个构想时,我们后背一身冷汗,因为这等同于这件作品每天都要被重建一次。有些孩子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展厅里会待上4个小时,家长不停地对他们说,家里不是有乐高吗?为什么在这玩这个?孩子就是不走。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研究童年的历史,发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忽视儿童的发展,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对于儿童是很惧怕的。因为孩子在没有成人之前是社会的不安分因子。在大部分的童年历史中,关于儿童的记载是苦涩的儿童有很高的死亡率,很低的教育率,家长实际上是把孩子变成他们自己想塑造的成人。
在这个语境下,2018年,我们策划了童年疗养院主题展。我们把整个展厅设计成了不同的科室,每个艺术家为孩子们做了不同的房间,每一个房间代表他们的童年或者他们理解的童年。这个展览中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孩子们在展厅里奔跑,所以我们跟设计师徐浪讨论,应该想出一种方法,顺应孩子们在展厅的状态,让他们更自由一些。于是我们把所有展厅的墙面都改造成距离地面有1.3米的悬浮墙,孩子们可以在墙下自由地穿行。但是成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必须弯身通过。
一天,我在导览过程中听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声嘭!,一个爸爸狠狠地撞在了展墙上,显然他刚才在看手机,没有注意到前面的几道提示。他非常气愤,不住地用拳头砸墙,他那四五岁的孩子反而拉着他的裤管在安慰他。看到那个画面,我们突然明白了这个童年疗养院的意义,在某些时刻,它不是对孩子的疗愈,而是对成人的疗愈。因为此刻,这个爸爸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从观察者到创造者
2018年,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团队做了一个独立动画,叫《先知纪元》。这个小男孩叫吴联成。他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从46个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成为短片导演和团队的领导者。然而他把剩下的小朋友都作为他的副导演。他带着这个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团队整整工作了半年。从原画到设计到所有的分镜头再到后的电影原声,都由他们独立完成。后我们找了两个大学生帮助他们剪辑,和他们一起完成了这部时长8分钟的动画。在这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那时我正在国外做美术馆的调研,有时差,吴导就用他爸爸妈妈的微信跟我深夜讨论剧本。我经常会接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长度59秒的留言,都是来自吴导非常生动的像说评书一般的剧本故事,每一天的剧本都有变化。这部动画讲述的是两个草根如何历险拯救世界的故事:人类激怒了外星人,他们启动了一个人类回收计划,企图侵占地球,毁灭人类。故事的两位主人公要通过练级打怪的方式,战胜外星人……中间有非常多精彩的情节,戏剧性堪比《三体》。但是因为情节太过复杂,终这个片子可能只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剧情。在这个动画完成一年后,一些教过吴联成的老师表示已经无法去教这个孩子了,因为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太强了。而因为他的口才和领导力,现在他已经是学校的大队长,还是他们学校音乐课的选修课老师。
我一年可能要跟1000个这样的小朋友合作做展览,他们每天都在刷新我对儿童的认识。
同年,由导演杨然、毛姝老师与一位小朋友合作的一部时长60分钟的电影在iSTART儿童艺术展览单元上映。这位小朋友叫冯可人,11岁。
这一年儿童艺术展的主题Little Bang是根据刘慈欣的小说《超新星纪元》改编的,这篇小说讲的是人类遭受了一次宇宙射线,所有13岁以上的人都消失了,所以孩子们要去接管地球。我们把这个命题交给了上千名儿童,让他们来想。冯可人小朋友的方案是和导演一起完成一次召集。她会去4个志愿者的家庭,告诉这些父母,你的孩子必须要了解你终将离开他们,你怎么给他们解释你现在的工作,你要跟他们共同做一件事情,让他们学会独立成长。
影片中有一个妈妈,她是一名老师。由于工作的原因,她把大量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跟自己的孩子之间反而缺少交流。当孩子11岁的时候,她和她的孩子产生了很大的隔阂。所以当冯可人问这个妈妈如果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孩子会怎么样的时候,这个妈妈不假思索地说:我觉得我的孩子可能会很开心。而当冯可人去问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个孩子几乎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面对镜头久久不愿回答。即便到了后,她仍不愿意相信这有可能会发生。后这个孩子和她的妈妈11年来次面对面聊这个问题,她们哭泣着互相拥抱在一起。短短几十分钟的谈话,帮助她们打开了数年来的心结。
影片的后拍摄了两个孩子,他们是一对兄妹,是所有被访者里年纪小的。这个哥哥很内向,一直不愿意直面镜头和问题。故事结束时,他们需要一起做一件衣服,来体验妈妈的设计师工作。影片中,哥哥正在做一件送给妹妹的衣服,但是他一直不停地想在这件衣服上安装LED灯。当冯可人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小朋友对着镜头很腼腆地说:因为妹妹喜欢,妹妹认为这是她的灯塔。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够理解作为家长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作为一个成人应该担当什么。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镜头理解了,这个孩子一直不说话,他并不是不明白,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因为他知道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世界上了,他就是妹妹的家人,他必须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
宇宙共和国
我在2017年的时候得到一本其貌不扬的小本子,这个本子来自3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她们从9岁开始花了3年的时间,秘密地通过传递的方式,在本子上写满奇怪的文字。这个本子是带锁的,所以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个本子是干什么的,包括她们的父母和老师。后,她们决定把本子交给她们信任的老师,这个老师也很信任我因为她是我的太太,她把这本带锁的小本子递给了我。我看后很震惊,因为这3个小女孩要干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她们要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作嘎嘎(GAGA)国。
后来,我们通过美术馆招募到近150位小朋友,成为嘎嘎国的公民。
在这个国家里,有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想象。他们甚至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我问他们,你们做了这么酷的事情,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劲地去创造语言呢?他们告诉我,因为违法呀。他们知道不能在一个国家上建立另外一个国家,所以要做一套成人看不懂的语言。
他们创造了嘎嘎国的宪法,在宪法的条写了一句话,意思是:嘎嘎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共和国。我一想觉得不对,又是君主立宪制,又是共和国,这不是矛盾吗?他们非常自信地告诉我,英国也是君主立宪制,但女王就是一个吉祥物,跟嘎嘎国的嘎嘎公主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真正的国体实际上是一个共和国,叫宇宙共和国。
嘎嘎国的阶层非常有趣,等级的国民是叫花子,等级的是总统。
他们还在美术馆里建了一个大使馆。真正的大使馆是要运作的。他们是大使馆的官员,级别比我高,我无法安排他们的工作,他们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所以在现场有非常多的观众每天都在等他们发护照。为了发放护照,他们还设计了10道问题,道问题就是关于嘎嘎国的国旗:请问嘎嘎国国旗上面的蛋是鸡蛋还是鸭蛋?对于儿童来说,这些根本不是问题,但是一些不认真看展的成人,大部分问题都答不上来。他们就会偷偷地找我们递答案,帮他们获得嘎嘎国的护照。
嘎嘎国有完善的国家体系:国民有独特的生理结构;有非常严谨的地理系统;有拼音表,就是这个国家的语言系统;有货币可以发现他们通货膨胀还是很厉害的;有宇航飞船,因为嘎嘎国是飞到地球来的,为此他们做了一个巨大的装置;还有像《圣经》一样的神话和历史;甚至还有璀璨的艺术品。嘎嘎艺术博物馆里有两幅名画,一幅是《长夜》,画面上,一个长得像鸡爪子的外星民族,驱赶了嘎嘎国的国民,侵占了他们的国土,于是他们整体逃到了地球;另一幅画则画着一只酷似蒙娜丽莎的鸭子,创作者称,嘎嘎国移民地球后受到了地球文明的影响,所以才会出现《蒙娜嘎莎》这幅向《蒙娜丽莎》致敬的名画。
他们还在某个角落画了一张霍嘎尔学校,这是嘎嘎国的学校。学校的外立面是没有窗户的墙,墙上都是象征鸭子脸的装饰物,但是外墙旁边装有许多跳板。在霍嘎尔学校,孩子们是通过跳楼的方式毕业的。在他们画这幅画前不久,国内出现了一些学生自杀的报道。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校没有进行太多的心理干预,而孩子们把这些信息留存到了意识当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疏解,通过这个项目正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霍嘎尔学校,毕业跳楼不会死,你会掉到一个清澈的水里,这个水有一种特殊的功效,孩子们跳进水里之后,对学校和教育的所有抱怨和负能量都会被水吸收掉。这样,他们面对下一段人生的时候会变得非常轻松快乐。这所学校的下部像一座巨大的冰川,大一些的建筑体都是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里可以分类吸收各种负能量,并通过机器转化成能源。他们告诉我,这个能源是帮助这个学校继续招生的。
我看过这么多精彩的小说,批评和反思教育体制,但我从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彩和有锐度的言论。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
到了2019年,iSTART的聚焦点回到了学校。这一年的年度展览主题叫作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对我而言,我很快就要下岗了,因为我已经把展览的创想与策划也交给了孩子们。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去学校里做公开课和工作坊。我们收集到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海量问卷。当孩子们无法用语言去回答我们的问题或是他们自己写的问题时,就用图画来完成。他们需要表达的空间,但是显然我们过去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出口。我们做了不少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太喜欢教室,他们喜欢操场;他们也不喜欢厕所,不希望有太多的作业,但他们希望有更多图书馆这样的空间,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学习。
面对这些具体问题时,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一直抱怨,而是会想出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把他们的方案投递给了美术馆,希望在美术馆里来呈现。准备好方案的孩子们会像大学生一样来美术馆答辩,他们通过分享各自不同的方案去了解彼此,找到共同点。
2019年,我们还开辟了更多的分展场。更多社区、学校向美术馆开放了。有些学校甚至把这些项目变成了它们的年度项目,更多的学校在校园里建立起自己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举办艺术节。以前都是老师提出想法,学生完成作业,现在变成了孩子们自己来想象,自己来表达。会有更多像冯可人、吴联成、嘎嘎国的创始人这样的小朋友,开始成为项目的主角。
现在,iSTART儿童艺术节已经成为A4美术馆10余年历程中受公众欢迎的项目。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能够让更多人打破行业壁垒,打开空间,让更多的孩子去参与,去发声,因为他们不单只是模仿者和学习者,他们其实是创造者和行动者。
(本文为李杰2019年6月在杭州一席现场的演讲,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