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疗思维及病例解析
2019年《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疗思维及病例解析》第一辑出版后,临床医生们反映十分热烈,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又继续组织了第二辑的编写。本书精选35个消化系统疑难病例,详述了疾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及临床转归,完整地展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并由专家进行点评,所选病例具有临床代表性,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增长临床经验,拓宽消化系统少见病、罕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 ”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 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 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主 审 简 介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11月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脏监护专业委员会总顾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期刊顾问,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篇 绪 论 一、内科学概况 二、如何学习内科学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附]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章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第五章 支气管扩张症 第六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节 肺炎概述 第二节 细菌性肺炎 一、肺炎链球菌肺炎 二、葡萄球菌肺炎 第三节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部感染 一、肺炎支原体肺炎 二、肺炎衣原体肺炎 三、病毒性肺炎 [附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附2]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 四、肺真菌病 第四节 肺脓肿 第七章 肺结核 第八章 肺癌 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 节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第二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 第三节 结节病 第四节 其他间质性肺疾病 一、过敏性肺炎 二、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三、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四、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五、肺泡蛋白沉着症 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第十章 肺血栓栓塞症 第十一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节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第二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二章 胸膜疾病 节 胸腔积液 第二节 气胸 第十三章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第十四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节 急性呼吸衰竭 第二节 慢性呼吸衰竭 第三节 呼吸支持技术 [附1]危重症医学概要 [附2]呼吸康复概述 第十六章 烟草病学概要 推荐阅读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章 总论 一、心脏的解剖和生理 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第二章 心力衰竭 节 心力衰竭总论 [附]舒张功能不全的机制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 第三节 急性心力衰竭 第三章 心律失常 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 二、窦性心动过缓 三、窦性停搏 四、窦房传导阻滞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一、房性期前收缩 二、房性心动过速 三、心房扑动 四、心房颤动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四、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 一、室性期前收缩 二、室性心动过速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第六节 心脏传导阻滞 一、房室阻滞 二、室内阻滞 第七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八节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心脏电复律 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三、心脏起搏治疗 四、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第三节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一、稳定型心绞痛 二、隐匿型冠心病 三、缺血性心肌病 第四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第五节 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形式 一、冠状动脉痉挛 二、心肌桥 三、X综合征 第五章 高血压 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 第六章 心肌疾病 节 扩张型心肌病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 第四节 心肌炎 第七章 先天性心血管病 节 成人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病 一、房间隔缺损 二、室间隔缺损 三、动脉导管未闭 四、卵圆孔未闭 五、肺动脉瓣狭窄 六、二叶主动脉瓣 七、三尖瓣下移畸形 八、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九、主动脉窦瘤 十、冠状动脉瘘 十一、法洛四联症 十二、艾森门格综合征 第二节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一、球囊瓣膜成形术 二、经导管封堵术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其他介入治疗术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节 概述 第二节 二尖瓣狭窄 第三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 第四节 主动脉瓣狭窄 第五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六节 多瓣膜病 第九章 心包疾病 节 急性心包炎 第二节 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 第三节 缩窄性心包炎 第十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第二节 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第十一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十二章 主动脉疾病和周围血管病 节 主动脉夹层 第二节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第三节 静脉血栓症 第十三章 心血管神经症 第十四章 肿瘤心脏病学 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心功能不全 第二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冠状动脉疾病 第三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心律失常 第四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血栓性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 一、静脉血栓性疾病 二、动脉血栓性疾病 三、外周血管疾病 第五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其他心血管疾病 一、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瓣膜病 二、肿瘤治疗相关的高血压 三、肿瘤治疗相关的心包疾病 推荐阅读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章 总论 节 常见疾病相关的消化生理、生化功能 第二节 消化系统重要诊疗技术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 第三章 食管癌 第四章 胃炎 节 急性胃炎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胃炎或胃病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第六章 胃癌 第七章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节 肠结核 第二节 结核性腹膜炎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 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二节 克罗恩病 第九章 结直肠癌 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一章 病毒性肝炎 第十二章 脂肪性肝病 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第二节 酒精性肝病 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二节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第三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第四节 IgG4相关肝胆疾病 第十四章 药物性肝病 第十五章 肝硬化 第十六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七章 急性肝衰竭 第十八章 肝外胆系结石及炎症 节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 第二节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 第十九章 胆道系统肿瘤 节 胆道系统良性肿瘤 第二节 胆囊癌 第三节 胆管癌 第二十章 胰腺炎 节 急性胰腺炎 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 第二十一章 胰腺癌 第二十二章 腹痛 第二十四章 便秘 第二十五章 消化道出血 推荐阅读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节 肾小球疾病概述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第四节 IgA肾病 第五节 肾病综合征 第六节 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 第七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章 继发性肾病 节 狼疮肾炎 第二节 糖尿病肾病 第三节 血管炎肾损害 第四节 高尿酸肾损害 第四章 间质性肾炎 节 急性间质性肾炎 第二节 慢性间质性肾炎 第五章 尿路感染 第六章 肾小管疾病 节 肾小管酸中毒 一、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二、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三、混合性肾小管酸中毒 四、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 第二节 Fanconi综合征 第七章 肾血管疾病 节 肾动脉狭窄 第二节 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第三节 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一、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二、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第四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 第八章 遗传性肾病 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第二节 Alport综合征 第九章 急性肾损伤 第十章 慢性肾衰竭 第十一章 肾脏替代治疗 推荐阅读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贫血概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四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三节 红细胞葡萄糖 第四节 血红蛋白病 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二、异常血红蛋白病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温抗体型AIHA 二、冷抗体型AIHA 第六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八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九章 白血病 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第三节 慢性髓系白血病 第四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十章 淋巴瘤 节 霍奇金淋巴瘤 第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十一章 多发性骨髓瘤 第十二章 骨髓增殖性肿瘤 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二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三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第十四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第十五章 紫癜性疾病 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二节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三节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六章 凝血障碍性疾病 节 血友病 第二节 血管性血友病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八章 血栓性疾病 第十九章 输血和输血反应 第二十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推荐阅读 第七篇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章 总论 节 内分泌疾病 第二节 代谢性疾病 第二章 下丘脑疾病 第三章 垂体瘤 [附]催乳素瘤 第四章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第五章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第六章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第七章 尿崩症 第八章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第九章 非毒性甲状腺肿 节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第二节 非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十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一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二章 甲状腺炎 节 亚急性甲状腺炎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第三节 无痛性甲状腺炎 第十三章 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 节 甲状腺结节 第二节 甲状腺癌 第十四章 库欣综合征 第十五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六章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十七章 嗜铬细胞瘤 第十八章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九章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第二十章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 第二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 第二十一章 伴瘤内分泌综合征 第二十二章 糖尿病 节 糖尿病 第二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三节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第二十三章 低血糖症 [附]胰岛素瘤 第二十四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第二十五章 肥胖症 [附]代谢综合征 第二十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节 水、钠代谢失常 一、失水 二、水过多和水中毒 三、低钠血症 四、高钠血症 第二节 钾代谢失常 一、钾缺乏和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常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代谢性碱中毒 三、呼吸性酸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五、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第四节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与防治注意事项 第二十七章 高尿酸血症 第二十八章 骨质疏松症 第二十九章 性发育异常疾病 节 染色体性别异常疾病 一、Klinefelter综合征 二、Turner综合征 三、XX男性综合征 四、真两性畸形 第二节 性腺性别分化异常疾病 第三节 表型性别分化异常疾病 推荐阅读 第八篇 风湿性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风湿热 第三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四章 成人Still病 第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六章 抗磷脂综合征 第七章 脊柱关节炎 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二节 脊柱关节炎 第八章 干燥综合征 第九章 原发性血管炎 节 概论 第二节 大动脉炎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第四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 第五节 ANCA相关血管炎 第六节 贝赫切特病 第十章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第十一章 系统性硬化症 第十二章 复发性多软骨炎 第十三章 骨关节炎 第十四章 痛风 第十五章 纤维肌痛综合征 推荐阅读 第九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中毒 节 概述 第二节 农药中毒 一、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二、急性百草枯中毒 三、灭鼠药中毒 四、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 第三节 急性毒品中毒 第四节 急性乙醇中毒 第五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 第六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第七节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 第八节 有机溶剂中毒 第九节 毒蛇咬伤中毒 第三章 中暑 第四章 冻僵 第五章 高原病 第六章 淹溺 第七章 电击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本书测试卷
健康是人生的财富,医学是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学。内科学涵盖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对于准备献身医学事业的医学生,“内科学”是做好未来职业准备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教材,《内科学》教材自1979年第1版问世以来,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数次再版,从第1版到第8版都紧跟内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修改,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深受医学院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为培养我国的医学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指导与组织下,全体编委在第8版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编撰修改,完成了第9版教材的修订编写工作。本版《内科学》教材特点如下: 1保持本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权威性、实用性的编著特色,充分兼顾内科学的教学、科研、临床的实际需要,保留和精选内科学的核心知识,充实了当前内科学的发展内容,适当调整全书的框架结构,使之能够更适应医学实践的发展现状。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