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让闼,男,,笔名黑牦牛,1998年毕业于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班学员、阿坝州文学协会会员、阿坝州摄影协会会员。其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民族文学》《文学》《参花》《四川文学》《民族》《草地》《贡嘎山》《阿坝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小说《远去的摩托声》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卷》《阿坝州文库·短篇小说选》,搜集整理并出版松潘民间文学集《岁月的痕迹》;其摄影作品刊登于《民族》《文学》《阿坝文化研究》等刊物。
这是花光浮动的六月,各种各样的野花大片大片地向草原深处铺展处的五彩缤纷,绚丽夺目;远处的呈现成一条条白色、红色和黄色的绸缎,在带着花香的暖风中,在人们看到队伍后激动的欢呼声中,在雨点一般铿锵的马蹄声中繁花像星星一样闪烁着。
泽让闼对书很痴情。
我曾经和老婆开玩笑说,我有两个老婆,大老婆是她,小老婆是书。我自认为对书很钟情。但自从认识泽让闼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其实,书只是我的小情人,书才是他的小老婆。情人没有,可以;老婆没有,不行。
好几次,我到成都、马尔康、黑水、九寨沟等地开文联工作会或是作家笔会,在宾馆、茶楼甚至饭厅见到泽让闼的时候,他一定带着他的“小老婆”,不离不弃,爱不释手。以前人们常爱开一个玩笑说,胸前插一支钢笔代表有文化,插两支钢笔就是卖笔的。泽让闼不炫耀,也不卖书,那是发自内心的真爱。每到一个地方,他逛书店,而且绝不空手而归。在黑水开笔会时,我陪他去书店买书,他相中了一个独本——内文纸张已经泛黄、卷页,封面还有些细小的损口——明显是被人翻了又翻的旧书,书店又不打折,但他竟然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而在接下来买遮阳帽时,他却拖着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跑了N家商铺,跟老板讨价还价。其实帽子还没有书贵。让我佩服的还是他读书的那股劲,他竟然能在摇摇晃晃的班车上一直读书到终点站,真是一个书痴。
自然而然,我们从相识到相知,和他的“小老婆”脱不了干系。我们谈读书、谈文学、谈写作,很久很久。每次都是这样。不是我们之间除了书和写作就没有别的话题,我们年龄相当,而且巧合,同年同月生,要不是有三天的落差,我们就要算时刻了;我们地缘,都是松潘老乡,相隔不过几十公里,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我们经历相似,在大山里长大,到异地求学,先是在草原地区教书育人,后改行到文联担任同样的职务干同样的工作;我们爱好相同,喜欢逛书店、看电影、写东西。聊的话题可多了。但我们似乎更愿意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写作感悟、人生理想,把漫漫人生中微妙的一部分无限放大,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满足。我想,这就是缘分。
泽让闼爱书爱得痴迷,缘由他骨子里对文学的挚爱。读书在充实他的人生的同时,也饱满了他的写作。他喜欢写小说,也写了不少小说,部分篇章在《民族文学》、《文学》、《草地》等杂志上公开发表,影响不错。前段时间,他告诉我准备几年写的短篇中篇汇集成书,给自己打一个结。写作的人嘛,谁不想谁不盼自己辛勤开垦的处女地里鲜艳丽的花朵,供爱花的人们欣赏。我很替他高兴。但他接下来交给我一项任务,却让我忐忑不安。那就是写序。说实在的,我很乐意在他的花园里浇一浇水,为愿意赏花的人做一个
好向导。但我怕自己不是一个好花匠,也不是一个好向导,既辜负了一个作家的信任,又扫了看花人的雅兴。但他执意要我写,还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下可好,我有责任可以推卸了,呵呵,那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泽让闼的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他精心创作的6个短篇和pan>个中篇。归纳起来,主要围绕三个人类普遍却又不易获得的永恒主题展开故事:爱情、自由、救赎。在这里,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泽让闼笔下的爱情。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真实爱情的途径并坦。泽让闼对于这点似乎看得很透,在他激情燃烧的《夕阳下》,放牧归来的桑吉,意外地收到他的录取通知书,这就意味着他的命运将改变,他兴奋地在草原上策马狂奔。可是在激情燃烧过后,问题来了,他怎样面对
……
多已褪色的故乡,泽让闼的故乡还保存着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多汁的。在他的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民族风俗摇曳生花、汩汩流淌。比如《冰冷的月》中而富有情韵的抢婚风俗、《我本自由》里热闹非凡的赛马活动、《远去的摩托声》中清寂有序的寺院生活等等。这些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一方面给作家提供了的生活经验和丰厚的精神养料,一方面赋予作品一种有别于“大众”文化的特殊魅力和奇异美感,给读者一种的感官享受和情感体验。泽让闼的小说因此具有的个性。
泽让闼的语言是有韵味的。他的小说语言自然、流畅、鲜活,形象生动,富有弹性,韵味悠长。例如:“河谷里的草坪就像一块美味的大饼,被饥饿的铁锹和长把的铁耙一块块吞噬,消化在大河的胃囊里。”“他的头脑被酒醉得有点迟钝了,思维就像水力不够勉强转动的磨盘。”“许许多多的往事已经被时间的烟雾熏成了一抹抹灰色的印记,几乎从记忆的泥墙上剥落。”“那“嗡嗡”声让他觉得自己是一朵硕大娇艳的鲜花,有群看不见的蜜蜂正振翅朝自己。”这样的文字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