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作家王松、杨伯良循着诗人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足印,回溯天津静海团泊地区的近代历史人文脉络,从这一地区的革命历史、文脉传承、风俗民情写起,今昔对比,呈现团泊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带领下,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从郊野荒滩建设成为一座能够代表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新城的动人故事。作品真实感人、细节丰富、笔力精深。团泊作为天津重要的生态文明名片近年来社会关注度逐渐提升,团泊地区的建设发展是华夏大地千万座“新城”发展过程的缩影,本书透过这个小切口呈现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伟业,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关键主题,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透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在“两个一百年”新的历史坐标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世纪70年代,一首《团泊洼的秋天》让“团泊”这个地方闻名全国,那时的它承载着的是诗人郭小川的激情;现如今提起“团泊”,它又多了几个新的联想词:团泊湖、团泊镇、团泊新城……
◎ 从荒草萋萋的低洼野淀,到花木繁茂的生态新城,这里的百姓在党的带领下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奋斗,将团泊建设成为一座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生态环保、医疗教育等产业于一体的小康新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改善。
◎ 作者王松、杨伯良历时两年采访了团泊地区四十余位改革发展的亲历者,经过严谨细致的资料搜集考据工作,最大限度还原当地历史、呈现团泊地区的发展沿革和现状;用乡村干部和普通农民的真实故事,以点带面表现那些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默默奉献的人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一幅小康社会新图景,讲述激荡人心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记录属于团泊和祖国大地上千百座小康城镇的“春天”。
王松,男,1956年生于天津,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长篇小说《红》《流淌在刀尖的月光》《燃烧的月亮》《烟火》《暖夏》等二十余部,中短篇小说《红汞》《双驴记》等二百余部。作品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有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杨伯良,男,1957年生于天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报告文学等作品。曾获梁斌小说奖、鲁黎诗歌奖、孙犁散文奖等文学奖项。
第 一 章 团泊,曾叫洼 / 004
第 二 章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 011
第 三 章 美丽的地方有一座新城 / 017
第 四 章 “采访”的故事 / 024
第 五 章 团泊的镇和人 / 031
第 六 章 这就是示范小城镇 / 038
第 七 章 关于一个村庄 / 061
第 八 章 传奇的程氏三杰 / 067
第 九 章 “老和尚”程学德 / 074
第 十 章 “三春”的红柳 / 079
第 十 一 章 走进团泊 / 084
第 十 二 章 两个村的书记 / 090
第 十 三 章 虽不沽名学霸王 / 098
第 十 四 章 爱是不能忘记的 / 104
第 十 五 章 积跬步,以至千里 / 113
第 十 六 章 木秀于林任风吹 / 120
第 十 七 章 乱云飞渡仍从容 / 126
第 十 八 章 既然敢打,就敢赢 / 137
第 十 九 章 “领头雁”的意义 / 143
第 二 十 章 一张诗意的“名片” / 154
第二十一章 关于《团泊洼的秋天》 / 166
第二十二章 一次难得的采访 / 177
第二十三章 这里的“中国梦” / 189
第二十四章 这里,也是一座教育之城 / 199
第二十五章 一诺千金的人 / 210
第二十六章 一座如碑的纪念馆 / 218
第二十七章 以纪念馆的名义 / 226
第二十八章 一片文化的沃土 / 232
第二十九章 沃土之花 / 239
第 三 十 章 团泊的春天 /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