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韩国学者的上海文学研究论文集,论文集的在“文学上海”(即通过文学作品观看上海)上,注重对上海文学的作品与刊物研究。十篇论文中,有一篇研究中代文学、图像,四篇研究现代文学,三篇研究当代文学,一篇打现当代上海文学并提出了新方法,还有一篇研究韩国作家的上海书写。研究的作者有韩邦庆、茅盾、张爱玲、蒋光慈、穆时英、师陀、周而复、王安忆、卫慧等,作品主要有《上海花列传》《子夜》《结婚》《红玫瑰与白玫瑰》《上海的早晨》《长恨歌》《富萍》《上海宝贝》等。
上海是中现代都市文化的初发源地和栖息地,中现代文学和艺术在初诞生以及早期发展阶段也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一般情况下现代文是以大都市市民为主要读者,而要把都市大众当作基本读者则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经济发展对兴盛上海都市文学大有裨益。首先,读者群增加,与之相应的就是文学刊物盛行。按照范伯群的考察,1949年之前中国曾掀起过三次文学
刊物高潮:次以1902一1907年的《新小说》和《绣像小说》等杂志为代表刊物;第二次以1909-1917年《小说时报》和《小说大观》等为代表刊物;第三次以192pan>年的《小说月报》《礼拜六》,以及《紫罗兰》等为代表刊物。①这些杂志大部分在上海发行。实际上,被鲁迅称之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官场现形记》,其作者李伯元不但接任了大型报社《指南报》(1898年6月6日创刊)的主笔,也是中国报《游戏报》(1897年6月24日创刊)的主编,他在当时掀起了小报的热潮。此后至辛亥革命之前,大约40种小报在上海刊发,反映现代工商业的繁荣和大都市的繁盛的社会小说——四大谴责小说,就在小报上连载。①
上海的学术、文学也堪称处现代中国的中心地位。被李泽厚称为中代三大思潮之一的维新变法,其先驱者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的事业皆从上海发轫,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也在这里宣传变法,提倡改良主义命派的柳亚子、苏曼殊、章太炎等在此结社、兴学、办报,提出了爱国主义文学的主张。②
北京作为政治的中心,形成了高雅文化的主流,许多作家在此写作严肃文学。与之相对,作为中国经济的心脏、大众文化的中心——上海则是开放和的。五四新文动虽从北京开始,但其大部分成果却是在上海展露。1920年至1930年间,左翼文学的中心也是上海。1930年至1940年,以“新感觉派”为中心的都市文学也在上海迎来了。“”后,赤裸裸地呈现伤痕的“伤痕文学”以及反思受伤原因的“反思文学”,在上海掀起了新的风潮。上海知识分子代表王晓明与陈思和了“重写文学史”(1988)和“人文学危机”(1993)等论争。在上海成长的、
将上海和上海人形象化的王安忆和1940年代的张爱玲一起崭露头角,成为理现代上海的重要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1995)克服了迎合了西方文学市场殖民想象的“上海怀旧”,充实地再现了纯真素朴的旧上海,被评价为“都市的民间叙事”。③网络时代,以新媒体为基础,让中国迅速沸腾的初网络……的文章和一篇关于刊物的文章。因为将焦点放在了“文学上海”上,所以按照作品所涉及的时代顺行了编排。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研究文学人类学可能性、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的文章,将其安排在后。韩国的上海文学研究谈不上足够深厚,但是这样起来也比较有韩国,尤其表现在“文学上海”的研究上。
外国人撰写汉语文章,一般先写母语,再翻译成汉语。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狄霞晨博士细心校对我们的文章,特表示谢意!
期待江湖诸贤的指正!
序言
上海文学和文学上海
《点石斋画报》勾画出的1884年上海租界
——视线和再现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过渡性与蒋光慈
穆时英小说中的欲望与重叠性意义
师陀眼中的上海肖像
——以《结婚》为中心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女性和反现代性
从《上海的早晨》看1950年代资本家与革命家的形象
王安忆的《富萍》与上海者叙事
“70后”人群的文化征候
——以《上海宝贝》为例
俞镇午的《上海的记忆》与消失的“国际歌”
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与上海民族志
——以《海上花列传》《子夜》《长恨歌》为个案
跋
韩国汉学家眼中的文学上海
附录
本书作者简介
一、前 言
《点石斋画报》是由英国人美查(Ernest Major,1841-1908)经营的石版印刷出版社——点石斋石印书局发行的时事画报。美查兄弟不仅是因迅速、客观的报道而颇有口碑的《申报》(1872年4月创刊)①的发行人,同时又是经营点石斋(1876年创立)等系列出版社的“新闻出版大亨”。
从1884年5月8日期出刊至1898年8月停刊,《点石斋画报》以旬刊形式发行,每期通常刊载9幅画页。点石斋跻身当时上海的出版社行列,在画报创刊之前就充分发挥石版印刷的长处,将字典或四书等古典书籍以小字体印成小册子来发行,获利颇丰。①
《点石斋画报》通过《申报》发行网络,不仅覆盖了上海,还发行到全国各地。之后,点石斋石印书局又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多个自己的营业店。②如果考虑到视觉再现所具备的冲击力,可以推论:流通颇广的《点石斋画报》代中国人获取世界新知产生过不少影响。
本文拟从1884年5月至1pan>月(光绪十年阴历四月至十月)半年期间发行的24期《点石斋画报》中考察上海租界是如何被再现或表现的,同时想探讨再现的特点和有关其构成的视线问题。这代中国大众媒体如何再现或构成“”这一大问题有关。
这一时期所发行的《点石斋画报》是对上海租界和外国消息、新的外来事物极为关心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以此作为探讨对象应该是合适的。
二、《点石斋画报》所再现的1884年上海租界——特权化的“”?
鸦片战争后,根据1842年缔结的《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上海就是其中之一。1860年代,上海已经超过广州,成为了贸易港,而到了1880年代则跃升为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