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表达了对于“积极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校本化理解,展现了以“优秀吸引”的方式在学科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学习策略以及支持儿童积极学习生活的支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实践,典例记述了儿童积极学习生活建构中的一些操作经验,反思了“积极教育”“优秀吸引”带来的学校教育的变革和师生的成长收获。
素质教育搞了许多年,而应试教育却如影随形,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阻碍教育健康的发展。比如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可持续发展被忽视;过分强调师者而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教学重形式而少思考、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技能而缺内涵;教学评价呈现出视域狭隘的现象,过于强调甄利性目的。为此,自“十二五”以来,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东亭实小”)就积极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他们不断洞悉教育现实中影响积极情绪、心理、行为产生的内外因素,从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着力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积极情感、积质、积极人格等的培养,在批判中确立思想底气,提增革旧立新的信心和动力,使教育更具生命活力。
从东亭实小的行动研究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条百年文化与当代教育思潮不断融合的校本探索之路。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诞生于1908年,百年办学史所积淀出的“敏求”两字校训出自孔子《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们在溯源“敏求文化”中的“德”与“行”时,找到了蕴含其中的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将积极教育与学校百年文化结合,提出了他们的办学主张——“过一种积极的学校生活”。这一办学主张是丰厚且深刻的:“过”,表达一种正行的状态,是鲜活的,热腾腾的;“积极”,代表着一种“全人”的教育视角,相信人与生俱来的美德、善端,将“人”置于教育的中央;“生活”,以此定位师生在学校中的行为,昭示着一种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更自由舒畅的学习氛围,更综合开放的课程文化。
透过种种实践探索的行为,我们能清晰地触摸到东亭实小对积极教育的“校本理解”“校本建构”和“校本表达”,可以说,积极教育在东亭实小的“校本生长”是自然的,是的,的。“优秀吸引”这一“校本概念”的产生更是将积极教育的校本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人”的尊重与肯定,对教育的坚守与追求,创造了积极教育的东小样态。
在“优秀吸引”的管理中,我们能看到“他者关怀”。东亭实小有一系列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如行政驻班、一周校长、点课巡课等,印象深的是他们在开学行的“开门献课”活动。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激发教师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寻求管理和质量间衡,于是,他们一改以往每学期开学“推门听课”的督查行为,将每学期的、第二周定为学校行政及骨“开门献课周”,校园OA系统中挂上“开门献课一览表”,以供教师选择听课。这一举措,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管理”的重新定位和理解,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他者关怀”。在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会对规范的管理行为有所抱怨,甚至是产生抵触心理?我想,原因在于我们以往的管是在“挑错”,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压力,也将教育者和管理者放在了对立的位置,“开门献课”的做法,很好地缓解了这样紧张的关系。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必定是优秀的学科骨干,骨干的示范所展示的课堂魅力,也必将感染每一位教师,使教师不自觉地产生仿学、的心理。再加上骨的教学“微讲座”,让教师真切地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这种“知行合一”的行为,将骨的吸引力、影响力限度地扩展、深植,在个人魅力式的人际吸引之下,教学业务团队的凝聚力也能得到提升。应该说,“开门献课”的做法,很好地调和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相遇”和“帮助”的同伴关系,是真正的积极管理。
在“优秀吸引”的科研中,我们能看到“抱团生长”。东亭实小的教师队伍建设很有,他们强调志同道合者的联盟,尊重教师的发展内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动力与目标,通过教科研的介入不断提升团队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他们建立了“阳光联盟”教师层级发展的梯队培训项目:新教师全入“与你同行新教师阳光俱乐部”,需要完成站稳讲台的课堂展示、课堂设计阐述、团队磨课所得的分享等考核;“阳光俱乐部”中的优秀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入“助你成长教科研阳光快车道”中,由科研型骨行专业阅读和论文写作的专项培训,加速青年教师成长;成熟骨干型教师则通过自主结盟的方式,建立起以学科人为核心的学科工作室团队,在实现自身教学发展规划的同时,服务于青年教师成长。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团队建设中,紧扣“教研一体化”展开了多方面尝试,借助优秀教师、优秀团队的力量,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书籍、教师行为、备课研讨活动中的优秀资源,以倾听、对话、行动验证等形式,将优秀资源合理介入到各种教科研活动中、架设起教与研的通道,让指向实践效益的教师科研真正发生。如他行的互启式教学论文写作尝试,通过团队选题论证,在陈述论题来源、思考及论文框架的过程中,呈现思维过程中的共性,互相启发,互相提点,习染“优秀”思维,在师徒同研共写中,打破论文利化的行为,熔炼“优秀”经验,从个体经验走向合作共研,促成更具实效性的论文写作。
在“优秀吸引”的学习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伙伴关系”的重视。东亭实小从“十二五”期间“积极课堂”的研究,到“十三五”聚焦“积极学习生活”,不断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审视教材践行三种身份——自觉的学习者、自悟的教学者、自然的“学生我”;设计课堂思辨三种关系——内需与外驱、回归与发展、立足与延伸;课堂摆准三种姿态—等中的“首席”、相长中的“伙伴”、旁观中的“助力”;反思教学倚借三种目光——回顾情感状态“是否做到理趣相生”、反观知识技能“有无实现学用通达”审思学展“能否促成情智生长”,努力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把“教程”变成了“学程”,真正把学生的学习推到前台。与此同时,他们还洞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的无效、低效原因,指导学现优秀、融合观点、援助表达、体验评说等方式,确立起个体与伙伴、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保障合作学积极展开。尤其是课堂话语方式的改变,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东亭实小人教学革新的勇气。他们倡导课堂“反刍”,积极引导学言内行回顾,通过复述内容、转述观点结表达技巧等不同方式,深入学生优秀的发言之中,切实有效地生生对话。虽说这种改变很微小,却是理念转变在教学行为上的显性表现,是积极教育实践力的证明。
在“优秀吸引”的课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童年觉醒”的着力。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永远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耕耘的田野与变革的载体,学生也是在课程中获得成长的。但在校本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成人的眼光投射到学生身上,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致使学生长成了“成人渴望的样子”,童年在校园中有了消逝的迹象。东亭实小在积极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追问“童年的模样”,提出了“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的课程理念。一方面,结合理论学习和课堂案例,让教师丰厚课程理解,实现课程优势互补,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意识,另一方面,整合学校各项活动,展开爬坡生长式的课程设计,先后推出了美德课程、心理课程、书市课程、伴读课程等,通过提升课程品质,让每一个学生获得适切的成长。如他们将丰富多彩的校园诵读活行统整,从活动设计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重新设计,形成了“伴读”课程图谱,学生能在标识型阅读经历、展演型诵读场景、卷入型赏读论坛、挑战型探读体验等系列活动中拾级而上,同一个主题活动,不同的学生能从记忆与积累、理解与感受、表达与应用、综合与创造的不同认知层级中找到顺应自身发展的生长点。
可以这样说,积极教育已经融入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百年“敏求”文化的血脉之中,呈现出丰富又重的文化特质。“优秀吸引”的提炼与实践探索,让东亭实小的积极教育更具标识意义,也正在成为每一个东亭实小人的生活习惯。“过一种积极的学校生活”这一办学主张,也在“优秀吸引”的实践中具象具实,逐渐成为每一个东亭实小人的精神气质。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现实研究背景
第一节 现代学现实困境
第二节积极教育学的教育勃兴
第三节积极学启示意义
第四节积极教育的核心认识
第五节积极教育的特征解析
第二章理性认识建构
第一节什么是优秀吸引
第二节积极学习和积极学习生活
第三节优秀吸引和积极学关系
第四节“优秀吸引”的生长路径
第五节基于“优秀吸引”的积极学整体架构及愿景勾勒…
第三章学科课程实践
第一节建立联系:语文学科创生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
第二节适“度”而教: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效益提升之“悟”
第三节“互相学”:英语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初探
第四节“美术+阅读”:美术课堂步入育人新境界
第五节爬坡历练:道德与法治学科规则教育“落地”的实践
第六节思阶:学科课程的教学现场
第四章课程实践
第一节“童年榜样”课程:塑造优秀积累的美德图谱
第二节“书市”课程:阅读成为童年的日常生活方式
第三节“乐研花跳”课程:耦合健体韧心归旨的技趣微码
第四节“绘阅”课程: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第五节“小农人”课程:基于种植活动的生命教育
第六节整体编织:学科课程的拓展
第五章十大学习策略
第一节构建学习场域:从单一走向融合
第二节提升积极认可:从“优秀”散点走向学习资源
第三节打破学习“潜念”:从固化走向灵动
第四节注重爬坡历练:从笼统走向层级发展
第五节实施积极反刍:从倾听到表达
第六节鼓励当小老师:从模仿冲动到自主呈现
第七节加强致用体验:从学科视野走向生活意义
第八节建立互学关系:从独学到共学
第九节合作共学:从一枝独秀到学同体
第十节集优敞景展示:从个体优秀到群体优秀
第六章多维支持系统
第一节优秀吸引:“敏求”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优秀吸引:积极管理创生凝聚力
第三节优秀吸引:校长管理的一双“慧眼”
第四节优秀吸引:让教师科研真正发生,
第五节优秀吸引:让班主任遇见更好的自己
后记
积极教育中的“积极”一词是相对于“消极”而言的,素质教育搞了许多年,而应试教育却如影相随,不离不弃,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阻碍教育健康的发展。开展和积极教育需要教育者重新审视教育的现状,洞悉教育现实中影响积极情绪、心理、行为产生的内外因素,在批判中产生思想底气,提增革旧立新的信心和动力,使教育更具生命活力。
一、传统课堂的生态缺陷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生态”一词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给生态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它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认为,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②可见,生物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的基本要素。
“课堂”,一般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我们所说的“课堂”取狭义理解,特指传统意义上的时空相对集中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含校内外其他场行的各种教育活动。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场,课堂是一个多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生态集合。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窥见传统课堂上的一些生态缺陷。
1.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学生服从老师是天经地义的。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看见这样一个镜头: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思维敏捷、性格活泼的孩子常常忍不住插嘴,这时老师就会向他投去责备的目光,那双明亮的眼睛随即就黯淡下去。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老师当众讲解完练习题,象征性地附加了一句“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单独来问我”。但如果有学生前去询问,该老师必定先会教育一番“刚刚怎么没有认真听,现在么不会了……”其实,这些都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等师生关系,老师始终没有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似乎也只能够顶礼膜拜。
2.被忽略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一堂课成败的标准不是看老师教的如何,而是看学生学的结果。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或根本得不到调动,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课堂也就无快乐可言。几年下来,课堂看似热闹了,经常出现小组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发表所谓的观点看法,事实上,教师才是这一切的幕后操盘手,学生的主体地位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实质没有发生改变。
3.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的课堂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向,是每一个学生的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在小组、合作、探究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培养终展能力。可纵观传统的课堂,重视的只是一节课、一学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却置若罔闻,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小神童”“学霸”,到了大学却只会死读书,一旦发现成绩不如意,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这难道不是长期传统教育忽视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悲哀吗?
二、怪象丛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是教师指导学行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行精心设计。但纵观如今学习活动:
1.丰富但繁杂
一般活动很讲究丰富性。内容上的丰富,形式上的丰富,或者两者兼备,都会使活动显得精彩诱人。学习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会为达成教学目标或围绕中心主题,多角度多层次行设计,旨在让学生习得更多知识技能,努力提升个人素养。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将综合变异为学科的叠加,甚至强加硬套。殊不知,多而杂的学习活动并未给学生学习做加法,反而降低了学习效果。
2.有趣却零散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学生在快乐的时候,心情愉悦,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是为有效的。现代教育力求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但在教学中,有些活动只是单纯地给予了学生精神上的快乐,并没有达到知识能力的提升。比如有学校开展数学周活动,每个年级组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参加,七巧板、数独、24点速算王……学生乐在其中,在短时间掌握了一定的数学能力,但没多久便退失了。这都是活动零散不成系统的缘故。
3.无经验生长
在杜威看来,的发展就是经验的生长。这种经验必须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学校为学生设计的各项学习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