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
本书汇编了现存上海地区家规、家训相关内容,记载了清末向近代转型过程中许多名人的思想变化,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在凝聚家族向心力,培养下一代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本书也记载了当时的新兴事物,比如去国外经商、办农村图书馆、兼收男女的工厂等。家训的内容见证了许多新思想进入中国社会的过程,展现了新旧思想的交流、冲突、融合。同时,在近代上海地区家风家训中还提到了西方的名人名句,比如用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来反对个人自由。本书对于了解当时的家庭情况、思想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前言
所谓家规家训,是指全体家庭或家族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中国,随着家族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训,也延伸出了如家约、家训、家风、家规、家法、家范、家诫、家劝、族规、族谕、宗约、宗规、公约、祠约等名词。家规家训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家训,主要侧重于强调家庭或家族成员的伦理道德、人伦关系,通过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思想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要求与家族发展的需要。另一种是家规,是家训的具体化,是对家族成员言行举止的约束和规范,带有法的性质,甚至带有奖惩手段。上海地区自宋代以来,作为江南文化发达地区,便呈现出家族繁盛、望族群起的特点,家规家训也随之兴盛,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历史。2018年,上海制订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确定了46项抓手,其中第14项便有培育践行城市精神的先进群体、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内容。如何对上海地区传统的家规家训和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家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从理论上讲,自父权制家庭出现后,家规家训便会随之产生。随着传统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被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所取代,以维护宗法制度和王朝统治的帝王家训逐渐开始成熟,《尚书·五子之歌》中便记载了夏启之子追忆先祖大禹的三则遗训,西周文王、武王、周公等家训更是详见于《尚书》等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原来只见于帝王家族的家训随之进入士大夫中,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墨子等各家言论中都有相关的家训内容,孔子之子伯鱼受过庭之训;孟母三迁,教子学以立名,广则问知更是成为佳话,流传至今。汉代以后,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家训,如刘向《诫子书》、班昭《女诫》、诸葛亮《集诫》、王昶《家戒》、嵇康《家诫》等,而其中尤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著名。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甚至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见其影响之大。另外,家规家训已经开始从单纯强调家庭教育方面向家族法规方向发展。如《史记》便载,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三国志》也记载魏人田畴率族聚居,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但必须承认,此时对家族成员关系、行为的调整,主要还是依靠的习惯法,以伦理说教为主要内容的家训、家诫仍是主流;另一方面家训针对的主要对象也是家庭,特别是子女,而面向整个家族的家规家训仍是少数。
唐代以后,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吴越钱武肃王《家训》等流传至今,同时劝导性的家训向强制性的家法演变的趋势也开始显现。柳玭在《序训》中便说:先祖河东节度使公绰,在公卿间,名有家法。著有《家令》的穆宁也被当时人称为家法峻。到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以同居共爨为特色的著名的义门陈氏形成了中国现存古老的家法族规《义门家法》三十三条。
唐以后门阀制度日趋没落,宋代已经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社会,社会阶层流动加速,士绅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只有强大的家族力量的支持,才能保证资源的代际传承,从而保证本支的长久繁荣,因此宋代家规家训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大量的家训名著,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有司马光《家范》、黄庭坚《家戒》、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家礼》、赵鼎《家训笔录》、吕祖谦《家范》、袁采《世范》、真德秀《教子斋规》。这一时期还涌现了部家训总集孙颀编纂的《古今家诫》和现存早的家训总集刘清之编纂的《戒子通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家规家训的对象已经逐渐从家庭向家族发展。北宋韩琦的《戒子侄诗》已经说:有一废吾言,汝行则臣虏,宗族正其罪,声伐可鸣鼓。宗族不绳之,鬼得而诛汝。赵鼎《家训笔录》中主要内容都是与家族经营相关的,范仲淹《义庄规条》更是对日后家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以后,随着家族进一步组织化,定期编纂家谱成为各个家族的通行习惯。在这一基础上,家规家训在范围、内容、形式上都日臻完善,现存大部分的家谱中都载有家规家训的内容,而单独成书的家规家训也为数众多,如著名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便是其中代表。这一时期家规家训在承袭之前历朝历代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和细致。同时只规范家族活动某一方面内容的单一性家规数量也开始显著增长,如祠规、墓规以及族田、义学、义塾、义庄的规条等日益发展。
近代是家规家训的转型期。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入,除了坚持父系原则之外,传统家庭和传统家族开始发生裂变,传统家族和家规家训在整体衰落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局部开新的现象,如对下一代的尊重、对女性的包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以及禁止缠足之类的陋习等内容逐渐出现,关于财产继承、婚姻存续等方面的规定也开始与近代法律制度接轨。原本是一姓一族之间精神纽带的家训由此发生了质的升华,家族的自我封闭属性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中逐渐化解,并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
唐宋以前,今天的上海地区在整个中央帝国中仍处于边缘地区,上海的家族发展也要晚于中原。三国时期顾、陆两姓可以认为是上海地区较早的两个大姓,陆机、陆云更被称为上海的人文之祖。随着唐、宋间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一些北方家族开始向上海迁移,如宋代名臣卫泾便是其先齐人,唐末避乱南迁,居秀州之华亭。明清时期是上海地区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上超越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跃居全国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文化领域群星璀璨,展现出繁荣的面貌。这一时期同时是上海地区家族逐渐完善的时代,《中国家谱总目》中载上海家谱总计400多部,属于约300个家族,据笔者的统计,其中宋代迁入的为51个,元代迁入的41个,明代迁入的73个,清代及以后迁入的则超过100个。正是在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家规家训发展也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当时,由族中尊长或有名望的人士,以家训家诫家范等形式对族人进行道德教化,在上海的家族中十分流行,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家训名作,其中既有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有家族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准则,但多以开导、劝诫的口吻述说,重在对族人品格情操的培养,希望通过唤醒和增强家族成员的道德自觉来维持家族组织的稳定,尽管其对族人行为的规范是软性的、间接的,效果也可能有限,但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仍不可忽视。当然也必须承认,当时的家规家训所倡导的礼仪教育根植于古代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其倡导的众多思想,如名分观念、等级差异,在其形成之初便有着难以克服的弊端,压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后期儒者所提出来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更是将礼教规范发挥到极致,吞噬了无数人的精神与思想,因此对于这些家规家训需要用辩证的眼光认真分析。
近代上海自开埠以来,在中外贸易通商的推动下,短短几十年间就一跃而成为远东商业巨埠。都市化的进程和新思想的传入,对家族组织的冲击尤为显著,由此也越加推动了家族内部的变革,这种变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已经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除了坚持父系原则之外,家族开始向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演进。这一变革也同样反映在家规家训中,如对女性的宽容,对职业选择的改变,禁止缠足之类的陋习等,练西黄氏在《家宪》中规定:吾族子弟,不论男女,已届就学龄,必须入学,如有学龄已届,父兄不令入学者,族长得强迫之,族人得督促之。另外关于财产继承、婚姻存续等方面也开始与近代法律制度接轨。更重要的是,家族组织的构建方式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改变。在光绪末年,随着预备立宪公会等近代社会团体的成立以及地方自治意识的增强,上海的朱氏、王氏、曹氏、黄氏、金氏便已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庭立宪,分别成立自家的族会。朱氏族会规约纲要便称:冢嫡众庶之称,今已一律平等,无所分别,从前公产应归嫡支保管之称既与现行法抵触,已不攻自破,将来一应公产自当遵照公意,随时选举族中公正之人及德望素孚者为之管理。族会与以前家族的组织形态不同的是以近代社会团体为标准建立起来的组织。一些近代社会团体的基本特点,如有组织、有宗旨、有纲领,根据选举产生,实行民主管理,族会已经基本具备。社会团体是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而族会的出现,特别是在上海的出现,很显然和现代公民社会思潮引入中国是息息相关的。不过由于受到家规家训自身所具有的世代性、传承性和延续性等特征的影响,又使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呈现出新旧杂糅、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现象。总体而言,上海的家训文化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了古今承续、海纳百川、中西融汇、多元并存的特色。
经统计,目前上海地区家规家训有传世专著文献10余种,或是单独成书,或是收入于作者文集之中,总字数约30万字。这些单独成书的家训文献大多集中在明代,这也是传统时代上海文化和经济为发达的时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海地区的发展状况。其中陆深号称明代海上文坛的先驱,他的《陆深家书》也是现存早的上海地区的家训文献。此外还有明代陆树声的《陆氏家训》、周思兼《家训》、徐三重撰《家则》、宋诩著《宋氏家要部》《宋氏家仪部》《宋氏家规部》、徐祯稷著《耻言》、唐文献著《家训》、陈继儒著《安得长者言》、黄标著《庭书频说》、清倪元坦著《家规》等。另如前所述,现存于各大图书馆的上海地区家谱约400种,涉及近300个家族,其中大部分家谱中都有家规家训的内容,总字数30余万字。对这些家规家训的整理和研究也是亟待展开的工作。
(三)
目前对待包括家规家训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错误的历史观念在社会上流行,在理论界也有很多杂音存在。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文化形态,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全盘否定和彻底摒弃;又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要一切按古人的行为方式行事。传统的家规家训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凝结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但同时,这当中有很多具有鲜明专制性、等级性的内容,这些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如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和家长制等有违个性自由发展的陈腐观念要予以清理。对于那些良莠并存,却又对现实社会尚能发挥一定积极影响的传统家规家训则要合理进行转化,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合理内核,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相信这些家规家训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可以用来规范民众的现代生活方式,帮助家庭成员确立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解决当代家庭及教育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矛盾,发展成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家风文化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以来很多有识之士对传统家规家训的内容进行批判、改造、扬弃和重建,是今天我们对传统家规家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为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应该忽视、否定近代以来,无数卓越先辈所作出的极大努力,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工作,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无法肃清,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无从确立,他们的工作也是传统优秀家规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为关键的部分。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文化并不等同于古代的家规家训,如果这一点认识不清楚,就等于是否定历史的发展进程。
《上海地区家风家训汇编》的编纂,是想通过对上海地区现存的家规家训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其目的既是保存史料,推进相关学术研究,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以此为契机,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传统家规家训的思想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对其中优秀的思想进行系统挖掘和现代转化,并客观评判传统家规家训中的负面因素,为传统家规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一点努力。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本书便是有其存在之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