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儿科常见47种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中医适宜技术,其内容包括概述、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中医适宜技术和健康教育等,其中中医适宜技术包括辨证施药、中成药治疗、针刺治疗、艾灸治疗等数十种技术,每个适宜技术均介绍其操作流程、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临床应用等。
第一章手足口病
第二章≤流行性腮腺炎
第三章水痘
第四章 小儿细菌性痢疾
第五章甲型HN,流感
第六章小儿感冒
第七章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第八章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笫九章 社区获得性肺炎
第十章支原体肺炎
第十一章小儿病毒性肺炎
第十二章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第十三章小儿慢性咳嗽病
第十四章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第十五章支气管哮喘
第十六章病毒性心肌炎
第十七章小儿鼻炎
第十八章新生儿黄疸病
第十九章性早熟
第二十章小儿厌食病
第二十一章能性消化不良
第二十二章慢性营养不良
第二十三章 小儿胃炎
第二十四章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二十五章 小儿泄泻
第二十六章小儿便秘
第二十七章小儿遗尿症
第二十八章神经性尿频
第二十九章小儿泌尿道感染
第三十章小儿急性肾炎
第三十一章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笫三十二章 紫癜性肾炎
第三十三章小儿夜啼
第三十四章小儿汗证
第三十五章小儿癫痫
第三十六章小儿蛲虫病
第三十七章小儿湿疹
第三十八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三十九章小儿肌性斜颈
第四十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第四十一章小儿精神发育迟滞
第四十二章 抽动障碍
第四十三章 多动症
第四十四章 脑性瘫痪
第四十五章小儿脑积水
第四十六章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四十七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常见的小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等部位的班丘疹和疱疹,口腔疱疹、溃疡,发热为特征。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肺、脑等的严重并发症。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疮疹”“疤疹”“温疫”等病证。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4、5、9、10型,B组2、5.13型,以及埃可病毒1l型和肠道病毒7pan>型。其中普通病例多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重症病例多见为肠道病毒7pan>型(EV-A7pan>)。
一、西医诊断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发布时间:2018.05)。
(pan>)病史:发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1-5岁多见。
(2)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多为2~10d均3-5d。
②临床症状体征: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
第pan>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班丘疹、丘疹、疤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疤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l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疤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d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于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
第3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d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第4期(能衰竭期):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能逐渐恢复,少数可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
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pan>周内,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3)根据实验室检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等确诊。
(4)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做出诊断。
①临床诊断病例。
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学龄前,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