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了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和理论,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不同时代、不同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从外部环境和内驱力角度分析青年社会参与的行动逻辑,探讨如何促进青年的网络社会参与,并分主题从社会组织参与、志愿者参与、社会参与治理、网络社会参与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参与。本书立足于理论分析,结合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深入、全方位地分析青年社会参与的动机、行为和方式。适合广大青年了解和观照自我,对关注青年研究的学者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也适合对当代青年群体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综合社会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学等对青年参与主体进行探讨,尝试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有效构建当代青年社会参与的中观分析框架。区别于结构主义导向的宏大理论叙事方法论和规范意义上的逻辑推演,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讨论青年社会参与实践中的复杂性、意外后果、主体间互动关系,参与机制运行的条件、边界、约束,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并在田野研究与理论构建中找到相互促进的恰当路径。
总 序在新的时代认识与研究青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社会与四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感叹曾经年轻的80后已不再年轻时,90后和00后正逐渐进入青年的队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新一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在变化,新一代青年的人生经历也在变化。如何正确地认识当代青年、研究当代青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需要付出努力认真对待的任务。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青年是一个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变化的概念。青年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是我们正确认识青年、了解青年现象、研究青年问题的三个基本途径。青年作为社会的新成员,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新生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的社会角色所体现的社会特征更为重要。而被称作社会学想象力的特定视角,是我们理解青年和青年现象、认识青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工具。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青年都不曾有过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出生和成长的这四十多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四十多年。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制度的变革异常激烈,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多元化发展十分明显。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宏观的、无处不在的、每一位青年都置身于其中而无法逃避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社会环境,成为我们认识和分析一代青年成长过程及其结果的基本背景和客观前提。因此,只有把发生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的各种现象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特别是将他们的各种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宏观结构变迁、历史文化变迁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何以成为今天的他们,如同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一样。总序在认识和研究青年方面,除了明确青年的年龄特征外,还应将青年看作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并清楚认识这一特定群体过渡性的本质。从青年个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过渡性的含义是发展的、暂时的,是走向成熟的。青年的任务是从受教育过渡到工作,青年的成长环境是从家庭过渡到社会,而青年的人格也是从对父母的身心依赖过渡到自我独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过渡性的含义是继承的、传递的。青年不仅要成为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和主力军,而且要在这种生产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文化的承接与传递的历史使命。因此,青年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经济、政治机构之间发生联系的桥梁。青年扮演着社会文化的继承者、新的社会成员、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后备军等多重角色。虽然具有相同的年龄,但家庭中却永远只有子女,学校中只有学生,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有青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青年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社会身份特征,以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角色内涵。或许是一种偶然,也或许是一种必然,四十年前的1982年初,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留在学校团委工作。在开始做青年工作的同时,我也开始了自己的青年研究之旅。青年研究是我*早从事的、长期关注的、发表成果*多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发表的篇学术论文就是刊登在《青年研究》1982年第10期上的《低年级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十年后(1992年),我指导的届硕士研究生也从事青年方向的研究。又过了约十年,即2001年,我招收的届博士研究生同样从事青年社会学方向的研究。四十多年来,我陆续培养了一批关注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青年研究者。写这篇序言时,我在知网上查了一下,从1982年至2021年,我自己以及我与学生一起撰写的有关青年主题的论文,有80篇之多,占了我全部论文总数的四分之一。2012年,我曾组织我的这些致力于青年研究的学生一起开展青年问题的课题研究,合作撰写并出版了课题成果《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17年至今,我开始担任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届、第二届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同时兼任《广东青年研究》《青年发展论坛》等青年学术刊物的顾问。所以,当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希望我发起出版一套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研究丛书时,我很愉快地答应了,并积极支持。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准备,批六本著作即将出版发行。这其中,既有关于青年有序政治参与、青年社会参与方面的研究,也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以及青年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有对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二孩、三孩政策背景下青年女性工作和家庭冲突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选题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们关注当下青年现象、探讨当前青年问题的学术敏感性。同时作者们通过深入基层进行田野调查,以及运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并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一定新意和参考价值的结论。这几本著作的作者都是我的学生,多年前,他们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做博士后时,都只有20多岁。他们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是标准的年轻人。现在,他们已经全部取得了博士学位,有些已经成为教授、研究员,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看着这一批已不再年轻的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在这套丛书出版发行的时候,我希望、我欢迎,同时我也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关注青年、研究青年的学者带着他们关于青年研究的新作加入到这一套丛书中。半个世纪以前,当我自己还是青年时,印象*深的是主席对青年人说过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愿意用这段话作为结尾,献给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及所有关注青年、热心研究青年的人们!我相信,在青年研究的领域里,只要探索的热情不减,我们将永远年轻!风笑天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副教授。于2004年6月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保送南京大学;2006年6月于南京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16年6月于南京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6月,进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公共管理系任教。近年来,主要从事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和体育社会组织研究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其他部委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7篇;主持著作2部,参编著作5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及其它部委课题10余项。
章 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背景1
节 青年社会参与的时代背景和意义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社会参与1
二、青年社会参与热情的再次高涨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2
三、执政党重视青年,就要重视青年社会参与2
四、青年参与的社会意义重大3
第二节 青年社会参与的理论背景5
一、国外的社会参与研究6
二、国内的社会参与研究11
三、评论与启示13
第二章 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理论基础16
节 何谓青年16
一、对青年的理解16
二、青年的界定标准18
第二节 何谓青年社会参与20
一、参与20
二、社会参与及关联概念22
三、青年社会参与29
第三节 青年社会参与的理论问题34
一、研究参与什么34
二、研究参与程度35
三、研究为什么参与37
四、反思与问题的提出40
第三章 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维度42
节 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历史维度42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青年的社会参与42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社会参与47
三、中国青年社会参与中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59
第二节 青年社会参与的社会身份维度61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61
二、大学生的社会参与64
三、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69
第四章 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行动逻辑72
节 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外部环境72
一、青年成长全过程的社会参与文化72
二、拓展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平台73
三、健全有利于青年社会参与制度的保障体系74
第二节 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内驱力75
一、青年社会参与的需求75
二、青年社会参与意识76
三、青年社会参与的公共精神培育78
第三节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青年社会参与网络79
一、社会参与的意义:从社会资本谈起79
二、完善青年社会参与网络81
第五章 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86
节 青年社会组织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86
一、关于青年社会组织86
二、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88
三、青年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89
第二节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91
一、青年社会组织是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91
二、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类型92
三、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93
四、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93
第三节 青年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94
一、青年社会组织的支持体系95
二、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生态与困境96
三、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思考98
第六章 中国青年参与志愿服务101
节 中国青年发展和志愿服务相连接101
一、志愿服务有助于青年成长101
二、志愿服务是适合青年群体的一种学习方式102
三、志愿服务是青年发展的必要途径104
四、青年志愿者发展现状105
第二节 中国青年志愿者社会参与的原因分析106
一、自我实现的参与106
二、积极互动的社会化影响107
三、集中智慧的参与和连接性行动体验108
四、参与实践的公民意识109
五、总结109
第三节 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110
一、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110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和意义111
三、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112
四、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114
第七章 中国青年参与社会治理119
节 中国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背景119
一、中国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120
二、中国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背景122
第二节 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124
一、个体特征124
二、参与认知127
三、参与能力128
四、参与方式129
五、参与支持129
第三节 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和优化路径130
一、中国青年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130
二、中国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133
第八章 中国青年网络社会参与138
节 网络时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意义138
一、中国青年网络参与的时代背景138
二、中国青年网络社会参与的积极意义141
三、中国青年网络参与的现状143
第二节 中国青年网络参与的动机、困境和路径分析145
一、中国青年网络参与的动机145
二、中国青年网络参与面临的困境146
三、青年网络参与的路径分析148
第三节 引导青年正确进行网络参与150
一、引导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150
二、以共青团为主体,引导青年有序进行政治参与151
三、以网络新媒体为主阵地,优化青年网络参与环境151
四、为青年营造安全的网络参与环境152
后记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