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培养研究生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机制与模式。通过调查省域内不同类型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总结国内外一流大学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实践经验,构建面向2035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标准,厘清阻碍现阶段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制度、观念、法律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问题,为高校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需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进行实证探索。
教育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也必然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服务。作为教育中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培养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高校,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科技人才。改革开放以后,行业高校逐渐脱离了计划经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虽然发展形式迥异,但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的没有改变,新时代行业高校仍将为培养大批高等工程科技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制造业及其他领域还存在多项核心技术、关键环节被“卡脖子”。随着我国经济社入创新转型关键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迫切需要科技大师和领才、尖子人才。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能体现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将行业高校的办学优势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仍然是新时代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质量时代,其中质量标准作为一种价值、一种权力的体现,党对新时代高等张和要求无疑影响着教育的性质和走向。新时代行业高校教育质量评价,将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突出培养人才、产出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
质量与质量标准源于工商界,社会上有人把学校视作企业,利益相关者括政府、评估机构、行业、企业、家庭、学生等)用衡量“产品”——学校培养的各类人才质量的指标和方法衡量教育的质量。探索建立新时代高等工程科技人才质量标准,是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质量标准的设置不仅能够成为衡量高等工程科技人才教育质量优劣的标尺,也能成为行业高校治理的有效手段。
本书梳理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关注了行业高校的起源、发展及转型的历史背景。面向“2035”的挑战与机遇,从人格、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对新时代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行了讨论。详细介绍了我国重型机械行业的高等院校“长子”——燕山大学的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燕山大学是一所典型的行业高校,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14所本科高校之一。196pan>年,燕山大学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至202pan>年,研究生教育已走过一甲子历程。燕山大学传承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夫到家”的精神,在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服务国家为己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打造国之重器,创造国内多项“首台套”,2000-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完成国家、地方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3000余项,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升级。
60年间,燕山大学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是众多行业高校跟代发展,探索、创新的一个缩影。
回首燕山大学研究生教育一甲子的光辉历程,站在“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的新起点,希望本书能为致力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读者提供参考。
本人有幸参与到燕山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书中多处内容也是本人对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十余载的一结。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行业高校产学协同培养研究生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机制研究”课题组成员及参与课题讨论的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燕山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因有限,书中或有疏漏及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马新成,燕山大学研究生院正科级秘书,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负责研究生学籍、教学管理工作。曾赴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培训学持完成厅局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及其他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第一章行业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与探索
第二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行业高校的转型与发展
第四节 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
第二章新时代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理论·
节高等工程科技人才的界定
第二节面向2035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节高等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第四节新时代高等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
第三章燕山大学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
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
第二节规模与结构·
第三节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建设
第四节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管理
第四章 机械工程学科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案例
第五章燕山大学研究生教育60年巡礼
附录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生教育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初现
清朝末年,我国开始提出研究生教育制度设想。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大学院改名通儒院,通儒院定为研究院性质,只设在京师大学堂内。对通儒院学员的要求是“以五年为期,以能著有成书;能制造新器足资利用为毕业”。因当时实施条件不具备,该章程实际终沦为一纸空文,但其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产入酝酿阶段。
我国研究生教育肇始于晚清时期的教会大学,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在中国实行研究生教育并授予学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圣约翰大学及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其他13所教会大学,因其、机构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及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直接西代教育模式,故在中国教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19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南京临时政府效仿德国大学制,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闲材,应国家建设之需要”,“大学院生入院之资格,为各科毕业生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为“大学院不设年限”。授予学位的要求是:“大学院生在院研究,有新发明之学理或重要著述,经大学评议会及该生所属某科之教授会认为合格者,得遵照学位令授以学位。”
(二)行业高校的起源
“西学”的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促成了我国行业高校的出现。这些高校早出现在路、矿行业,由清政府、早期民族资本共同兴办。
建于1896年,由北洋铁局创办的山北洋铁路官学堂,是我国所工程高等学府。1900年山北洋铁路官学堂届39名学生毕业,其中有17人得到毕业证书,这是中国现代教育批土木工程学科的正规大学毕业生。192pan>年整合成立交通大学,后因战乱,几经迁徙、流转,多次易名。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已衍生为西安、上海、西南、北京4所的交通大学。
19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分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等10类,研究生科修业一至二年。
(三)研究生教育事业初成
从清朝末年研究生教育思想启蒙,到西方势力在我国开办教会学校,再到洋务运动开办新式学堂、国民政府支持创办各类学校,发展新代化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建立。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行了一系列改革,于次年成立了文、理、法三种9个。1918-1919年仅一年时间就招收了148人,他们是我国早招收的研究生。1918年,北京大学制定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个较为全面具体的研究生教育章程《章》,并在《北京大学日刊》刊出。这一时期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的。各开设的课程各异,授课形式多样,讲演或讨论也不拘一格。研究课题由教授提出,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公布。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和学选修,在指导上也没有严格的责任制。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对研究院的设立条件作了明确要求,对证书的获得条件也作了规定:“研究生研究期限暂定至少二年,期满修毕规定课程,完成研究论文经考试成绩及格由大学发给研究期满考试及格之证书。”
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学位授予法》,提出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在公立或立案的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修业期满,考试合格,并经复核无异议者,由大学或独立学院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候选人经博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