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一本专研究荀子思想的书,我愿意把它写作的方式和内容处理的方法特点向读者介绍一下。
研究古代哲人的思想,难得的是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心境,有了客观的心境,才能接触古哲人思想的真相,在从事文字的传达时,才能做到客观的叙述。当读者阅读一本研究性的专著时,重要的要求,是希望对所研究者的思想,有一如实且具系统的了解,所以做到客观的叙述,实为这类著作的首要条件。
但据我读书的经验,一本研究性的专著,如只是做到客观的叙述(其实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做到),还是不能满足读者的。一部比较能使读者满意的书,必是既能对所研究者的思想有一客观的理解,又能看到研究者的心得和判断的。一本不具备客观理解的书,只能使读者吸收偏见;一份没有心得和判断的研究报告,不能启发读者对同类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基于这种原因,本书写作的方式,是叙述与判断并重的。叙述的部分,我无异是把荀子的思想系统做了一次重建的工作;判断的部分,我不仅一再断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且对每一点的重要观念的是非得失,都不放过对它的评价。经由前者,可以使读者对荀子复杂的思想线索、理论架构,有一极明晰的把握;经由后者,可以使读者对荀子各部分的思想价值,有一确定的认识。
再说本书内容处理的方法特点。
,本书诠释荀子各部分的思想,是以荀子的整个系统做底子的,所以每一部分的思想,都作过通盘的思索,遇有彼此思想不一致时,就本于全体决定部分的原则处理,绝不断章取义,更不敢随一己的私见去曲解古人。这个理想,在本书里究竟做到几分,我不敢说,但所采用的方法,自信是十分正确的。
第二,本书对荀子的思想,不仅是套在周公、孔子、孟子的思想传统中去了解,且是以先秦诸子做背景去了解的。荀子所处的时代,使他成为先秦儒家的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同时也使他成为一个诸子的评论者。因此,不可避免地,荀子和先秦各家,都发生了或远或近的关系。所以孤立地就荀子来了解荀子,虽不是不可能,但绝不是理想的方法,尤其不能给荀子一个适当的评价。
本书共分七章,除第六章曾刊登于《现代学苑》第八期外,其余全未发表过。章和第二章为荀子思想系统的核心部分,这都是属于他基层的理论,也可以说是荀子思想的总论。第三、第四、第五各章是三篇分论,代表荀子思想表现(或推衍)的几个面相。第六章是对荀子与法家(以韩非为主)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第七章对一个初学的读者,是可以当做一篇先秦哲学导论去读的。
本书的研究,虽曾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但对它的问世,我并不抱奢望。对一个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者,尤其是一个荀子的研究者,它如能变作更上一层楼时的一块垫脚石,于愿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