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8年3月6日,在著名的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我开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专家的带教工作,按照传统中医传承模式带教。
2019年7月,北中医医院管理处等部门要求特聘专家整理一年来的医案,以此医案为引,即有了此书之由来。
一、关于本书内容的说明
北京医案完全由现场手记文字整理而成,所以不少缺漏。武汉病例的现场记录,始于2018年末,由于诊务繁忙,日诊近百人,助手代为打字,错、漏也不少,尤其2019年之前记录十分简省,常常没有记录处方。
纲要部分,主要是在北京的两次公开课和几次沙龙讲述的内容,通过语音等整理而来,另外还有一部分在带教群发的碎片文字内容。
医案部分,以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诊疗显效的若干个医案为主,有较详细的案尾按语和对话记录,并有多处诊后说明。
附案是为了与主案互参,以武汉病历记录为主,补足北京带教主案的内容,以方药为主,病历记录简略,并仅作案尾按语说明。
除按语及部分极难辨识的原记录符号,医案部分尽量保持原记录不变。尤其武汉病历成书采用时,基本未调整记录顺序,未分开主诉症状、脉诊、舌象,而是直接体现现场记录情况。
医案突出选择了多囊卵巢综合征、胎停育现象、卵巢早衰或储备功能下降以及双侧输卵管堵塞、甲状腺疾病混杂病例,以匹配笔者在北京带教的主要内容。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公共课,一次题目为《全景女科学徒养成》,另一次题目是《从多囊卵巢综合征到胎停育》。
笔者分别开设有胎停育工作室、多囊卵巢综合征工作室、脾胃病工作室、癌瘤工作室和脑病工作室、外感病工作室等,所以还选择了部分脾胃、癌瘤、抑郁相关医案加以说明。
按语和对话内容对于传统部分,从先天精气的思考实践展开,并以药味叠加法开始展示诊疗的相对闭环样式,除了对一般传统中医文献知识的传承,还有对于经典文献所代表的中医核心内涵的再挖掘即深度的发现式的传承;创新部分,除了遵循传统习惯总结的内容,本书按语还突出了现代西医免疫异常病理现象的中医诊疗经验,以及在当前环境中的细节创新,尤其在现代西医交融并行环境方面的创新。除了现代西医没有发现的新的病理现象,如我们按照传统中医观察习惯总结的咽项综合征、各种类敏感综合征等,更多的是从现代西医病理现象之中总结的诊疗经验,如狭义的变态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关于本书脉诊的说明
在反复思忖之后,我认为,如果展开本书脉诊记录部分的探讨,势必要求阅读者具有一定的脉诊基础知识和技能养成,而这些需要一部专门著作指导,如通过全景脉学基础教程之类的学习才行,所以本书目前未展开专门的脉诊记录及其运用部分的探讨。
但既然记录了大量脉象,事实上本人又专注于脉学建设,这里确有必要做适当的解释。
常常自称全景脉学创始人,其实是迫于形势,当前中医脉学环境不简单;全景脉学内容本身,都是当代语境下的一种表述,是基于现场脉象表现的一个表述体系。
我认同脉诊是传统中医的标志,脉诊确实与传统中医的人体动态活体诊治体系极为匹配;我在多个场合反复说过,脉诊是传统中医体系天然的诊察手段。到目前为止,通过我二十七八年的总结,发现脉象与现代西医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之间确实有部分对应。
我认为,从传统脉学著述中的脉象到现场体认、继而凭脉施行诊治之间,有着巨大的隔膜。目前流传的各种传统脉学著述,基础部分是混沌的,没有进行成熟的基础的要素化描述建设。比如脉象概念虽然是形象化的比拟,但是形象化的对象主要是脉象概念,形象地表现了脉象概念之间的差异,如弦牢芤革之类;也有大类脉与独立要素混合,如浮脉,到底是空间浮起、脉象浮层还是上浮趋势?如虚脉,是空虚还是无力?还是独立的虚脉大而松,迟柔力少充?还是崔紫虚云:形大力薄?
传统脉象只能大概其地类比说明现场的粗略的指感碎片,还有大量脉象表现是传统脉象概念所不能描述的。
总之,传统脉象概念与现场触觉具体指感表现的描述相距甚远;脉诊的运用,更依赖于操作者的个人现场指感来支撑并实践,虽然部分前贤或许指感精妙,而一般表述终归粗浅。
所以张璐于《诊宗三昧》中曰:皆是也,皆非也,皆似是而非者也;即使有事实上的要素化内容,也常常因为含糊其辞而成为现场障碍,如前述浮脉,浮沉迟数、大小长短之类。
进一步举例,如弦脉,在当代语境下适当分别出脉管和脉动两个基础成分对象部分再要素化,则主要应该理解为对于脉管紧张这个现场现象的抽象,然后以琴弦的样子来比喻这种紧张抽象;实际上在现场,很多偏于僵硬的脉管也被归于弦脉;而单纯的紧张度,很难成为独立脉象,分度也异常复杂,在不同基础脉象前提下则更为复杂。传统脉象如滑涩弦虚之类的指感内容,是可以在一个人的现场脉象的不同点位同时大量呈现的,浮层弦有张力和粗条细条扭曲、按下滑泡夹杂涩点、久候各种虚弱松软,这就是全景,能分能合,还有传统脉象没有出现过的描述,如僵硬、干燥、无名指加压后远端的塌陷等。
全景脉学尝试了先划分脉象成分,然后对成分加以要素化的分别,其中,确定了手指触觉的直接对象脉管的基础成分地位;基于现场指感的描述体系,触觉对象相对明确,不是形象化却含糊的脉象概念描述,也不是基于理想化的脉象成分的要素化。简单举例,如将血流作为触觉独立成分,实际上现场手指并不能单独触及血流,所以全景脉学以血流在搏动作用下的脉管基础成分的运动为主作为一个成分即波流,其要素化如流利度,以滑涩要素进行描述。另外,脉管质地的娇嫩与粗糙、干燥与潮润、凹陷与凸起等要素,是传统脉象概念所缺。
以上是为本书不专门探讨脉诊的部分具体原因。
到目前为止,一共招收北中医毕业弟子14人,因特聘带教接触6人,带教之外竟然认识8人,这是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场机缘。
感谢我的父母,让我在50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横草不拈,竖草不拿,能够专心于自己的所思所想。
感谢徐安龙校长举行了北中医的特聘,感谢黄金昶教授和代红雨教授的大力推荐。
弟子汪柏庭、吴孟儒、黄炎芳、王慧如、向雨、陈文文、吴悠云、柳墨涵、鲁云参与了本书的文字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