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记者招待会口译为切入点,从翻译研究、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和符号学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视角,剖析记者会口译话语与现场源语、新闻转述话语以及新闻评论话语之间的互文关系,体现了对口译产品在记者会现场以及后续传播效果延宕的双重关注,这是对社会和文化维度口译研究的呼应和有益的尝试。
今年4月,凌茜借来京出 差的机会来看我,告诉我她 的博士论文即将由厦门大学 出版社出版,由衷为她感到 高兴。这不仅是因为凌茜是 我独立指导的第一届博士生 中的一位,了解她当初作为 一个两岁半女孩的年轻妈妈 只身从福建来蓉读博的诸多 不易,还因为她的选题属跨 学科视角,从传播学、符号 学等角度探究记者招待会口 译中译员参与媒体话语建构 问题,关注口译活动中的社 会文化因素,而这样的跨学 科视角迄今仍不多见。 在总数或许并不算少的 翻译学博士论文中,聚焦口 译研究的总体较少,讨论影 响口译事件过程和结果的社 会文化因素的更少。根据仲 伟合、贾兰兰(2015)的 统计,2000年至2013年间 ,国内32篇博士论文的主题 包括口译过程研究、口译教 学研究、口译产品及译员表 现研究、口译实践与职业研 究、口译理论研究等,其中 口译过程研究主题占据半壁 江山,其次是口译教学研究 ,较少有关注与口译相关的 社会、文化背景的选题。即 便就国内整个口译研究领域 来看,虽然近年来口译研究 的主题不断丰富,出现了包 括实证转向、认知转向、技 术转向和社会/社会学转向 在内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 向(Ren et al.,2020:15 ),但研究主题仍然分布不 均。口译认知过程研究、口 译教学研究仍是主打,VR 技术、机器翻译以及眼动仪 、事件相关电位、磁共振成 像等技术在口译教学和口译 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推动了 这两个领域更多维度的发展 (Ren&Huang,2021:11 ),但是依然“鲜见传播学 、符号学、伦理学、哲学视 角的口译研究”(Ren et al. ,2020:20)。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凌茜的探索即 便放在今天仍颇具价值。 《源语、转述、评论: 记者会口译跨媒介互文分析 》以记者招待会口译为切入 点,从翻译研究、批评话语 分析研究和符号学研究相结 合的跨学科视角,剖析记者 会口译话语与现场源语、新 闻转述话语以及新闻评论话 语之间的互文关系,体现了 对口译产品在记者会现场以 及后续传播效果延宕的双重 关注,这是对社会和文化维 度口译研究的呼应和有益的 尝试。在我看来,这本书有 如下三个特色: 第一,提出口译跨媒介 互文分析框架。从记者会现 场源语文本发送,到现场译 语建构,再到新闻媒体转述 和评论,形成一条跨媒介话 语传播链,口译的参与使记 者会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语 言和信息变形更为复杂。作 者以互文关系为核心,通过 翻译研究视域下的源语和译 语互文、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视域下的译语和新闻转述话 语互文,以及符号学研究视 域下的口译活动和新闻评论 话语互文,串联起微观的口 译文本分析、语言表层分析 透视出的话语秩序构建,以 及宏观的文化批评。这一分 析框架将着眼于翻译文本的 双语对比分析与新闻话语的 单语再语境化分析相结合, 为社会和文化维度的口译产 品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路 径。 第二,拓展了口译研究 对象的范围。近年来,翻译 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在 学界得到越来越多讨论 (Schfifiner,2012; Valdeon,2021)。而在加 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 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的战略背景下,翻译在我国 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也更加 凸显,但少有研究关注现场 译语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被转 述、评论或重构。将新闻报 道纳入研究视野,拓展了口 译研究对象的范围;而新闻 报道的转述和评论作为考察 现场口译传播的窗口,也有 助于重新审视口译教学和实 践的有效性。比如,研究发 现译员自我修正可能使记者 会话语在新闻报道传播中出 现意义和理解上的偏差,造 成不必要的误读,这对于口 译策略训练提出了更细致的 分类别、分场景、分对象的 要求。此外,通过新闻评论 描绘机构和媒体语境下记者 会译员及其口译活动的真实 状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 际新闻传播中的口译因素研 究。 第三,综合使用定量统 计和定性分析阐释方法。该 研究选取真实口译现场语料 以及新闻报道语料,自建语 料库,先是通过定量统计呈 现语料的整体情况,而后对 具有区别性特征的细节进行 定性分析和阐释。由于该研 究涉及的口译员群体主要为 外交部译员,在译员调查和 访谈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 而利用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对 译员及其口译活动进行描述 阐释,并运用版面位置、空 间位置、字体设置等视觉模 态相关分析方法讨论新闻报 道的副文本和链文本特征。 这对译员及口译活动进行细 颗粒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意义。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 口译活动只是记者会现场和 新闻报道传播过程中的一种 参与性因素因素,其对后者 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该研 究由于现场调研受控以及海 外调查成本过高等因素限制 ,未直接针对英语国家受众 进行现场口译传播效果的实 证调查。而新闻媒体有着自 身的机构性和意识形态,不 能以本研究结果作为审视口 译传播效果的全部依据,新 闻转述和评论对于口译实践 的启示也需要有更多维度的 数据验证。这些问题为后续 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 。此外,本研究还
郑凌茜,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口译博士,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访问学者。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英语专业,获厦门大学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口笔译双硕士学位。福州市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特邀外事翻译,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期刊Translating China编委(2016—2020),“闽都学者”骨干人才。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厅校级项目6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第一作者在A&HCI、CSSC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翻译学论文17篇,出版专著2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机构和媒体语境下的口译研究
第二节 记者会口译与跨媒介互文的核心概念定义
第三节 口译跨媒介互文研究的意义:理论建构、策略反思与效果反思
第四节 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文本分析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记者会口译互文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互文和互文理论
第二节 解构中的建构:翻译研究的互文观
第三节 话语的再语境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互文观
第四节 伴随文本:符号学研究的互文观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口译译语与现场源语的互文分析
第一节 从源语到译语:记者会口译的互文转换
第二节 记者会口译语料及互文指涉分析框架
第三节 记者会口译互文指涉建构特征及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口译译语与新闻转述的互文分析
第一节 从译语到转述话语:记者会口译的互文链
第二节 新闻转述语料及话语表征互文分析框架
第三节 记者会口译的新闻话语表征特征及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口译活动与新闻评论的互文分析
第一节 从口译到新闻评论:记者会口译的伴随互文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料及伴随文本互文分析框架
第三节 记者会口译的新闻评论文本特征及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转写符号
附录2 记者会口译语料
附录3 记者会话语的新闻转述报道
附录4 记者会口译的新闻评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