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但这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更像纪实散文和日记。主人公鲍里斯·拉夫罗夫被卷入战争时,并没有自己的明确想法,只是随波逐流,后来却在母亲的推动下真正走向革命。不过,作者并未详细展示他思维和感情的混乱,描述他内心的波澜。我们看到的是行动和表现,就像一个旁观者在观察和记录,或者像新闻片的一个个镜头。这部以真实坦诚、简洁鲜明的笔触叙述帝国主义战争、俄国革命蕞初年代以及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道路的小说,再版约20次,永远屹立在苏联精选文学作品的行列中。
1.再版近20次,一部以真实坦诚、简洁鲜明的笔触叙述俄国革命蕞初年代以及知识分子革命道路的小说。
2.小说以普通士兵角度,描绘*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中的俄国革命,展现普通人在身不由己的时代浪潮中自知自觉的心灵成长。
3.小说体现了普通人在身不由己的时代浪潮中自知自觉的心灵成长。这种不断反思、不断寻找,蕞后找到正确的人生之路的方式,这种心灵觉醒的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译后记
作为一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我热爱着书里的每一个人,或者说,我是书里的每一个人。
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作者的成文风格。作者的笔调谦逊朴素,整体风格简洁明快,流畅清爽,读起来毫无阻碍。阅读本书的感觉在生理上是舒适的,在心理上是自然的,如此,读者直通通抵达了书中的每个人。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段:本我、自我、超我。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年代,要解决的无非就是超越本能和自我,飞跃到超自我,在为国家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书讲述的知识分子在战争和革命中的成长,蕴含的正是从本我到自我,后到超我的成长。
这是一些历史特写,也是一幅生活画卷,更是一部心灵成长史。书中每个人,如天上繁星中一颗,在点亮历史天空时,发出不同的光芒。
成功的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觉得是在读自己,心中隐秘的部分被拨动,抚摸,得到慰藉、鼓励,后是确认和坚定。
小说《拉甫罗夫一家》便会带给你这样的阅读体验。
斯洛尼姆斯基(1897-1972),苏联*名作家,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成员。出生于文学世家,一生著作颇丰,广为流传,数次再版,其中有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拉甫罗夫一家》、《福马·克列什涅夫》等。其小说在20年代苏联文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目录
金色的林中空地(总序)
谢拉皮翁兄弟中译本总序
译序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