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方面浙江诗人屡次引领诗歌革命浪潮,借鉴西方诗歌传统,倡导启蒙主义,推动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又从未彻底抛弃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较早提出“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主张从古代诗歌传统中汲取有益营养,走出一条中外古今的融合、平衡、综合之路。这条“综合之路”正是浙江新诗发展的标志性道路,逐渐成为浙江新诗自身的传统。本书大体以新诗潮流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序,对浙江新诗进行地域文学史与全局文学史相结合、精品文学史为主而风貌文学史为辅、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历史叙述,将浙江新诗创作者的诗作、诗学贡献和事迹梳理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浙江新诗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而社会如何改变;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漫漫长夜;无论是在幸福的时刻,还是在苦难的岁月;无论是享有爱情、友谊与亲情,还是承受贫困、歧视和孤独……“诗歌作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在浙江诗人的“精神视线”内,从未“黯然陨落”……
常立,1976年生于河南焦作,2004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儿童文化研究院硕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新诗》(2002)、《看山》(2004)、《读水》(2004)、《“他们”作家研究:韩东·鲁羊·朱文》(2010)等书,主编黑蓝小说季度奖作品集《不过是OPEN》(2008)。
导言
第一章 浙江新诗的“新潮”期
第一节 浙江新诗的“新潮”期概述
第二节 鲁迅——“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第三节 周作人——“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第四节 沈尹默——“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第五节 刘大白——“社会生命底存在,却在静中”
第六节 俞平伯——“人生譬之如波浪,诗便是那船儿”
第七节 陆志韦——“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
第八节 沈玄庐·王任叔——“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开拓者”
第二章 浙江新诗的“湖畔”期
第一节 浙江新诗的“湖畔”期概述
第二节 汪静之——“琴声恋着红叶”
第三节 应修人——“鸟儿树里曼吟”
第四节 冯雪峰——“山里的花已开了”
第五节 潘漠华——“搞拢荒草与枯枝”
第六节 何植三——“灰色的农村落在红晕中”
第三章 浙江新诗的“新月”期
第一节 浙江新诗的“新月”期概述
第二节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第三节 孙大雨——“绵延不绝的十四行诗”
第四节 邵洵美——“以情欲的眼观照宇宙一切”
第五节 陈梦家——“我总是古旧,总是清新”
第四章 浙江新诗的“现代”期
第一节 浙江新诗的“现代”期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三节 施蛰存——“纯然是现代的诗”
第四节 姚蓬子——“烦闷在坟墓中的证据”
第五节 徐迟——“蔷薇之颊的雨,蔷薇之颊的少年人”
第六节 吴汶——“独自寂寂地怯着春寒”
第七节 宋清如——“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
第五章 浙江新诗的“左联”期
第一节 浙江新诗的“左联”期概述
第二节 殷夫——“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第三节 柔石——“弹着他无弦的琵琶”
第四节 力扬——“弹着你赐给我的竖琴”
第五节 江岳浪——“这时代下的图画”
第六章 浙江新诗的“七月”期
第一节 浙江新诗的“七月”期概述
第二节 艾青——“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节 阿垅——“要开作一枝白色花”
第四节 冀、访——“能够歌唱最好,能够大声哭泣也好”
……
第七章 浙江新诗的“九叶”期
第八章 浙江新诗的“十七年”与“文革期”
第九章 浙江新诗的“浙潮”期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艾青后来的诗歌创作中,旧中国农村凋敝衰败的景象和民不聊生的痛苦生活一再重现,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与爱憎,其中最有感染力的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在寒冷封锁着的中国的土地上穿行,关切地询问:“那丛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诗人看着一盏小油灯“沿着雪夜的河流”顺流而下,诧异“那破烂的鸟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小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诗人面对人民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人民,不是漠然的旁观者,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怜悯者,而是把自己置身于苦难之中去亲身体验:“——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而“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诗人巡视着雪夜的草原,看到战祸烽火之下,无数人“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震颤般的悲声:“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这似乎正是所有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民的呼号。末尾一段是诗人情绪的高潮,但再一次地,诗人却用温和、平静的语调轻轻地问,一缕温情伴随着深沉的哀恸涌现出来: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