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美国人》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分为“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访美掠影”三部分,包括后记共47篇文章,是费孝通出访美国的诸种见闻、感受。费孝通始终站在一个中国人类学家的独特角度去审视美国以及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并由此总结出了一个基于基督教传统的移民国家的文化和基于儒家思想的传统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哪里。让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过程中看到美国人生活的脉络。作者对于美国的观察与思考对于今天我们认识美国社会、思考中西文化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先生代表作。费孝通家人张荣华先生授权出版。
2.《美国与美国人》中的“美国人的性格”被费孝通称为《乡土中国》的姊妹篇。
3.《美国与美国人》让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过程中看到美国人生活的脉络,透过一般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洞察美国的科学与民主。
4.费孝通对于美国的观察与思考对于今天我们认识美国社会、思考中西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著名社会学家、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赵旭东亲著一万余字导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思考、理解费老作品思想。
6. 费孝通文字简明易懂,言之有物,句句都有信息点,是经过社会实践的文字, 受其影响的人无数。
三联书店要把我过去所写有关美国和美国人的三本小册子合在一起重行出版,称《美国和美国人》。这三本小册子是《初访美国》(一九四五年)、《美国人的性格》(一九四七年)和《访美掠影》(一九八〇年),前两本是解放前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后一本是十年动乱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自从解放前抗日战争时代起,我就养成了“整篇零写”的习惯,就是就一个题目,分成若干连环画式的一回一回分篇写出,随写随发表,写完一题,合为一册,成一集子。经过抗战生活的朋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时后方的粮食一天是一个价钱,我们这些教书匠,钞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换成实物。写好了文章积在桌上同样是会贬值的。从这个经济条件中养成的写作习惯,日子一久,也就难改,直至今日。这次似乎这老模式又发展一步,不仅积篇成册,而且积册成本了。当然这样做的原因是与前大相径庭了。
我猜测书店要把前后相隔三十五年的旧著合在一起重新出版,可能是在于让读者通过前后对照看到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战后的三十五年里确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人称之为“第四次技术革命”,为了应付它,对这个变化我们是应当有所了解的。如果我猜中书店的用意,而且如果有些读者抱着这个目的来阅读这本书,我不能不预先向书店和读者表示歉意,因为我相信这本书答复不了这种要求。
这三本小册子虽则题目上都有美国或美国人的字样,但都不是对美国和美国人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也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初访》和《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
费孝通(1910—2005)
江苏吴江人。20世纪中国卓越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一生以书生自任,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等。
封面
版权信息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旧著重刊前言
初访美国
一、人生的另一道路
二、贫困的早年
三、自由之邦的传统
四、年轻文化的前途
五、幸福单车的脱节
六、机器和疲乏
七、劳资的鸿沟
八、关于华侨
九、文化的隔膜
十、老而不死
十一、鬼的消灭
十二、男女之间
十三、眼睛望着上帝
十四、民主的沉睡
十五、平民世纪在望
十六、经济的修正
十七、余笔
美国人的性格
一、美国在旅程的尽头
二、在记录与起码之间流动着
三、有条件的父母之爱
四、不令人服输的成功
五、猜不透上帝的意志
六、蛮一点,孩子!
七、道德上有个毒刺
八、原本是负了气出的门
九、后记
访美掠影
一、释题代序
二、颠倒了日夜
三、两个“皇后”的下场
四、车、油、路的三位一体
五、城乡对流、南北对流
六、地道车和“涂抹”
七、家务机械化
八、殷实之家
九、新型市场
十、能源危机
十一、电子系统
十二、斗智的世界
十三、一种新的社会纽带
十四、博闻强志的电脑
十五、应用压倒理论
十六、黑人问题
十七、民族拼盘
十八、美国的华人
十九、出路总是会找到的
二十、信心危机
出版后记
二、贫困的早年
我们是坐了Baltimore and Ohio铁路的火车从华盛顿到纽约的。这路的终点是在纽约对面的新泽西。新泽西是个工业区,烟囱像梳子一般地排列着,车就在这些梳子里穿来穿去。不像坐New York Central的车,一近纽约就向地下一钻,黑洞洞的窗外什么都看不见。从新泽西到纽约要坐渡船,你站在船面上,四面望望:后面是烟雾笼罩下的巨大厂房,海中心是个美丽的自由女神,对岸是曼哈顿一片耸天高楼,像积木般地堆砌着,这幅景象也许是美国文化最简单的“文摘”。文化联络处为我们安排下这个行程,很可以说是想给我们这些东方客人一个文化的下马威。
这文化的下马威确曾使我瞠目结舌。后来我写信给安排这行程的朋友说:“你若是有意要在最短促的时间使我们对于美国有一个深切的印象,你是成功了。”过了有半年多,我又在另一封给她的信上说:“我在新泽西渡船上所获得的对于美国的印象,曾费了半年才慢慢冲淡了,才慢慢对美国有了一些认识,让我再加一句多余的尾语,才慢慢使我喜欢美国。若是以后你还有机会介绍美国给我们东方人士时,我虽则不知道你应当先叫他在什么地方上岸,但我愿意很坚决地向你建议:若必须从华盛顿到纽约,坐 New York Central 车比坐 Baltimore and Ohio车好一些。在地道里进入这大都市,可以使他糊涂一些,不致因曼哈顿的奇观,误认为美国之成为美国就在这并世无匹的大都会里,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美国不是在纽约这种大城市里吧?”
当然我绝不敢否认美国具有庆堃在十多年前已告诉我的那种庞大的,超越的创造力。正如我在到纽约时的渡船上和张其昀先生所说的话:“这地理才真是人文的了,你瞧,到处都没有一块自然的本来面目,哪一个角里找不到人工加上去的色彩?”可是这种摩天高楼其实只是这伟大创造力的表现,决不能说是创造力的本身,更不是培养创造力的动力。即使我同意美国人的确是具有比其他民族更大创造力的话,我不愿意把这种性格作为和烟雾一般同是都市的产物。我更不敢苟同的是那些想得到这种性格的人,在梦里先造下几个都市来。上海和纽约相差不多,可是上海并没有造成有创造力的中国人。都市没有创造美国,是美国人的性格造出了都市。下半句话,其实还是不确切的,应当是说美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表现在纽约那种都市里罢了。
若是我说在夕阳晚霞里在新泽西望曼哈顿的夜景是人间的奇观,这“奇”字只是美的意思而已,并没有半点突然之义,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到这地方去欣赏这夜景,心里早已有了准备,都市的伟状到这里来证实一下而已。在我们的观念中,美国是“千百个大上海,小上海”,是都市的集成,典型,标准。在没有亲临其地之前,在银幕上所见到的,在百货商店里所接触的,在收音机前所听到的,凡是可以加上花旗徽号的,哪一件哪一样不是代表都市生活的?在美国看都市,决不能引起“奇”的感觉,“自然”得很,好像是应该如此,非如此不成其为美国。使这些客人发生惊异的倒是有人说美国的基本精神并不在这种都市文化这句话。
其实,都市之成为美国所具引人注目的特色不过是最近二十五年的事。二十五年前住在二千五百人以下乡村里的美国人还占他们全部人口的一大半。愈往前推,乡村里的人数也愈多:一八七〇年,现在七十多岁的老年人出世的时候,百分之七十四的人口住在乡下,若单以种田务农的人说,那时也占全体职业人口的一半之上;和我们现在的中国相比,差别尚不能说太大。再推上八十年,美国独立方成之时,拥有一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美国境内只有四个,最大的是纽约,不过三万人,比现在的昆明还要少七分之六。那时五个美国人中有四个是务农的。这还不过一百五十年前的事,“而北美在三百年前已经是一个欧洲人民所关心的新世界了”。
也许是因为美国的飞机在我们天空里太热闹了,我们似乎不容易保持正确的时间尺度。让我举几个年份把中西历史配一配: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在中国正当明太祖定都金陵后一百二十四年,孝宗皇帝的弘治五年,天下无事。若要找一件比较大的事来相配,只有十年前宪宗皇帝置西厂,缉奸宄的政治设施了。可是一过明代,事情也就多了。明朝的永历帝被杀后五年,牛顿发现了地心摄力(一六六六)。再隔一百零四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一七七〇)。清朝乾隆皇帝开四库全书馆后十年,美国独立成功(一七八三)。过了二十四年,美国赫得逊河内第一艘汽船下水(一八〇七)。七年后斯蒂芬生的火车试验成功(一八一四),也刚是第一次欧洲大战开火前一百年。又十四年美国第一条铁路,也就是我刚才提到初次送我上纽约的Baltimore and Ohio 铁路筑成(一八二八)。不过那时,有时还得用马来拉车。我们的国运从那时起走上噩运了。过了十二年鸦片战争开始,而美国却正在庆祝电报成功(一八四〇),是第二次欧战开始前一百年。又二十年林肯当选总统,而我们却正遭英法联军的攻击,天津北京失守(一八六〇)。林肯被刺前一年洪秀全自杀(一八六四)。可是五年后,美国第一条横断新大陆的铁路却筑成了(一八六九),参加落成典礼的小孩可能到现在还有活着的。下一年煤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办他的美孚油公司,钢铁大王卡耐基的炼钢厂也在这年开始出货。太平天国失败后,西太后垂帘听政(一八七五)的翌年,美国的电话发明成功。美国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的二十五年中,我们却给日本打了一个败仗。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时(一八九七),美国的工商业已成年了,号称十亿金元的摩根钢铁公司准备出世(一九〇一)。这几年中,我们是闹变法,闹立宪,杀了不少人,最后法未变,宪未立,发生了义和团。这是四十五年前的事。
这过去的一百年事情是真多,因之使我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长。可是我们配合了历史尺度来看一看,美国的工业是在上一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拔脚起步的,是他们的南北战争之后的事,也是我们的太平天国之后的事,关于“长毛”的故事,我们还是觉得很亲切,那末工业兴起在美国也不能算是有悠久的历史。何况,美国工业的成年须排在本世纪的初年,是和我们颐和园差不多新的东西。
美国的工业,和工业所造就的大都市,尽管有惊人的成就,以年龄说还是轻得很。现在活着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大多数还不致忘记早年熟悉的乡村生活。立国的精神是蓄积在每个人民的经验里的,尤其是早年所熏染的习惯和态度里。“三岁到老”是句老话,也是被心理学所证实的原则。因之,若忘记了美国的历史,被暴发的都市文化挡住了视线,我们会误解美国的国民性。大企业,大工厂,大都市在美国确有它们的势力,它们表示了美国的力量,可是只是皮肤和肌肉,并不是骨骼。骨骼还是他们在早年工业尚没有发达之前,在拓殖时代乡村生活中所养成的。那种粗放旷达的生活环境养成了独来独往,不亢不卑,自负自骄,耐苦耐劳的性格。这性格归结于他们崇尚平等,爱好自由的精神。美国的创造力并不是凭空获得的,而是从这种对生活的认真,对自由的爱好中长成的,更因为有了这种性格,这种精神,所以他们所发生出来的创造力并不像西欧日耳曼民族那样爆发成为人类的破坏和毁灭。我们要认识美国,不在他外表的耸天高楼,而是在他们早年的乡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