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国际计量历史研究方法, 重点从自然灾害、国家赈灾、人口压力三个角度对农民起义的发生机理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 从气温异常、自然灾害、人口数量或增殖率、米价、饥荒、宗教、民族, 赈灾以及玉米、甘薯对农民起义的作用, 对气候冲击说和人口压力说现有的一些理论分析重新考察。研究主体分为四部分, 首先, 建立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对饥荒和起义的理论模型, 并讨论在发生自然灾害和赈灾情况下的动态均衡。然后, 对农民起义的数据集进行统计性描述, 得到农民起义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起义持续时间、起义结局等信息。同时, 分别对自然灾害、赈灾与人口等数据集进行趋势分析, 并与农民战争的趋势作比对, 直观上分析自然灾害、赈灾、人口和农民战争的关系。接着, 构造出由气温异常或人口增殖率为开端、农民起义为终端的传递路径, 定量检验传导路径并计算出每一层级各种情况的百分比。最后, 考察新世界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对农民战争的影响, 如果像玉米、番薯这类所谓的“穷人的食物”短缺, 即使稻米、小麦等主食作物产量充足, 也可能加剧农民起义。
前言
1 绪论
1.1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概况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2 全书结构与内容安排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评述与中心词辨析
2.1 气候冲击说与人口压力说
2.1.1 气候冲击说
2.1.2 人口压力说
2.2 王朝周期说与宗教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2.2.1 王朝周期说
2.2.2 宗教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2.3 中心词辨析
3 理论模型:人口、供给、饥荒与农民起义
3.1 静态分析
3.2 仅考虑自然灾害的动态分析
3.3 同时考虑自然灾害与赈灾的动态分析
3.4 考虑粮食供给效用的静态分析
4 清代灾害、人口、农民起义的统计学特征
4.1 数据来源
4.2 清代农民战争的基本概况
4.2.1 农民战争的空间分布
4.2.2 农民战争的时间分布
4.2.3 农民战争涉及宗教会党情况
4.2.4 农民战争的少数民族参与情况
4.2.5 农民战争的持续时间
4.2.6 农民战争的结果
4.3 气候冲击与农民战争
4.3.1 气候冲击概况
4.3.2 气候冲击与农民战争关联性分析
4.4 人口压力与农民战争
4.5 气温均值偏离与农民战争
4.6 米价指数与农民战争
4.7 饥荒与农民战争
4.8 本章小结
5 气候冲击与人口的传导路径
5.1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2 传递路径的确定
5.3 要素、技术与制度
5.3.1 要素:人口与土地
5.3.2 清代的农业技术
5.3.3 制度:永不加赋与分家析产
5.4 传导路径分析
5.5 结果分析
5.5.1 基于气候冲击的路径选择
5.5.2 基于人口压力的路径选择
5.6 本章小结
6 农民战争的计量分析
6.1 按时间划分的赈灾情况
6.1.1 清代前、后期情况对比
6.1.2 清代按皇帝划分的情况
6.1.3 王朝周期与国家能力
6.2 基准模型与估计结果
6.2.1 基准模型的选择
6.2.2 基准模型的结果
6.3 王朝周期说及国家能力假说的验证
6.3.1 王朝周期说的计量分析
6.3.2 玉米、甘薯与赈灾
6.4 气候冲击说及人口压力说的验证
6.4.1 半殖民地时期的饥荒与农民战争
6.4.2 人口、民族与战争
6.4.3 宗教与战争
6.5 累积效应与滞后效应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得到的启示
7.3 研究贡献、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