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心修炼: 儒家传统的功夫论》中, 彭国翔教授对于中国儒家哲学在过去两千五百年中倡导的通过身心修炼以成就理想人格的各种修身方法, 进行了全面、细致和饶富启发的分析。有鉴于古希腊和罗马哲学家将哲学作为一种旨在自我转化的精神修炼, 彭教授不仅提供了对儒家传统全新而透彻的解释, 更以启人深思的方式突显了儒学和西方古代哲学之间的重要差异。该书极大增进了我们对儒学及其与早期西方思想核心主题之间关系的理解。
儒家传统的中心议题是“成人”和“如何成人”。“ 成人”,即成为具有高度智慧去面对自我、他人、社会、 人生和宇宙的理想人格。“如何成人”,则是成为那种理 想人格的种种方法。而对于“如何成人”的反省和思考所 形成的理论,用儒学自身的术语来说,便是“功夫论”。
“功夫论”是儒家传统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古往今来历 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功夫论”都有各自的阐发。本书即 是在一个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之中,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 基础,对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专题考察。
本书不仅在总体上将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一般特征概括 为“身心修炼”,指出这种“身心修炼”具有身心交关、 不脱离日常生活以及以道德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中 心这样的特点, 是通过对儒学历史不同时代 重要的人 物、思潮和问题所各自彰显的功夫论的个案考察,尽可能 展示了作为身心修炼的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丰富内涵。上起 先秦,下迄清代,涵盖了儒学传统的主要历史阶段。既分 别探讨了先秦、汉代和宋明 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孔子、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子、阳明和阳明后学如王龙溪等 人,也有像鲜为人知却颇能代表清代中后期广大士人阶层 的汪霦原,还有对诸如儒家静坐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对 于整个儒学传统而言,本书的考察既见“林”的整体, 通过在林中的穿梭往来,以见林中诸“木”的种种细致和 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