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光明社科文库
定 价:85 元
丛书名:光明社科文库
- 作者:张永超,刘君莉 著
- 出版时间:2020/7/1
- ISBN:9787519449810
-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222.05
- 页码:22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光明社科文库》是研究儒学现代化的学术专著。该书集中围绕人性问题、孝悌问题、认知问题、生死问题,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源自遭遇西方而产生的合法性危机,说明对西方之学习不在其结果而在于其方法和理性传统,论证了对传统之发掘表现为普世价值的理性建构与对现代人类危机的回应,包含价值重估、体系完善、问题响应等,指出基于理性思维方式的重建是化解现代困境的根本出路。
遭遇西方背景下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意识作为理解近现代中国思想进程的隐线延续至今。然而,随着时代演进,当代学者对近现代思潮予以省察评估时则往往遗忘了初心。学院派的精细分工固然大大推进了问题研究,不过,若忽视这一前提,学院派的精细研究可能流于文不对题的材料疏证或不着边际的张冠李戴。比如对于中体西用、孔教自立、打倒孔家店、心性儒学、形而上学重建乃至后来的“西体中用”,倘若不回到原初的问题意识,对这些思想事件做纯粹的学院派研究将是舍本逐末的,因为它们的问题意识源自实践之事而非理论之事。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儒家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这一主题,一方面与儒家思想对于传统社会“且深且剧”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代性的危机有关。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时空同居,让儒家转型问题变得危机重重乃至无所适从。正因为波谲云诡,专题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回到“第一义”:“保存我们”
首先,当回到“保存我们”这“第一义”的前提上来。
鲁迅当年说:“‘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五》)
其一,“保存我们,是第一义”,若认可这一前提,那么意味着“儒家思想”无论在传统中影响多么大、多么重要,都处于“第二位”,儒家思想是为了“保存我们”,而非相反。
其二,儒家的现代危机恰恰标明其“保存我们”这一功能“不能应付新的文化局势。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上的国耻,也许可以说是起于鸦片战争,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国耻,却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生活上失掉了自主权,丧失了新生命,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老实说,中国百年来之受异族侵凌,国势不振,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学术文化不如人。”①
其三,儒家危机之转型依然当围绕“保存我们”这“第一义”展开。这意味着,在危机转型化解中“儒家思想”依然处于第二位;同时也意味着对于“保存我们”这“第一义”的思想资源不能局限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只是备选项之一,而且是在近现代被证明为“有失调整”的备选项之一。不仅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而且古希腊思想、各种宗教思想、不同文明体系的理性传统都是我们可以共享的思想资源。倘若我们真心想坚守“保存我们”这“第一义”的话,如鲁迅所说“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而儒家自保且不暇,我们却非要他重新扛起复兴大旗,自他担当重任何以可能呢?正常的思路应该是这样:对儒家思想先自我审视、疗伤、重建自我,然后或许有担当重任之可能。百年来反复经历“打倒”“批孔”“河殇”之后不给它疗伤时间就让它负轭前行,这是不人道的,当然也是不明智的。对于其他人类智慧资源我们弃之不用,自我封闭,是不可思议的;若将身家性命押在一个“自身难保”的儒家复兴上面,则是荒谬的。
张永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11),台湾辅仁大学博士后(2015),曾任职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2011-2018),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侧重于儒家思想现代转型、中西思想比较、知识论与伦理学等。围绕上述方向撰写的论文发表于《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哲学分析》、《清华西方哲学研究》、《中州学刊》、《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南国学术》(澳门)等刊物。近年偏重于李泽厚“巫史传统”研究,尝试探究先秦时期“由巫到史”的“理性化”进程及其认知模型。
出版专著:《经验与先验:张东荪多元认识论问题研究》《仁爱与圣爱:儒家与基督教爱观之比较研究)。参与合著:《天人之际:儒道天人观新论》《人文关怀论》《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仁爱与圣爱:儒家道德哲学与基督教道德哲学之比较研究》。
刘君莉,女,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2019),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殡葬文化研究》特约编辑。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厅级课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员”“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曾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一等奖”等众多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6篇。
引论 儒家思想转型路径之审视
一、晚清以来的大变局与儒家思想困境之产生
二、基于困境而衍生转型问题
三、对原有转型路径之审视
第一章 人性问题
第一节 孟子性善论之检讨
一、人性之界定:人之所以为人者
二、“道性善”:由仁心到仁政
三、“性善”之方法论检讨
第二节 性善论之另种视角:宗教维度之灵性“良善”
一、人之性“本善无恶”的宗教维度
二、灵性层面“本善无恶”之检讨
第三节 性善论困境与人性的另种审视
一、性善论困境与理性依据
二、人之所以为人的另种视角:理性动物
第二章 孝悌问题
问题再提出:(一) 为何反传统
问题再提出:(二) 为何要孝敬父兄
第一节 先秦孝悌观之形成及其理论困境
一、以四书为中心之探讨
二、先秦儒家“孝悌观”之内在理论困境
第二节 “孝爱”方式之分析
一、现象学视角之审视:“孝”的情境性、非对象性
二、孝之艰难与“待养”
第三节 儒耶“孝悌观”之比较
一、问题缘起:敬爱天主还是孝敬父母
二、上帝之爱与孝悌伦理——《马太福音》对“孝悌”的界定
三、人情之爱与孝悌伦理——郭店竹简中对“孝悌”的界定
四、爱天主与爱父母——基于“孝悌”观念之比较
结语:孝悌伦理、子女本位与公民培育
第三章 认知问题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中“认识论意识缺乏”之原因
引言:为何说“中国缺乏知识论传统”
一、从一个“争论”谈起——中国-西方没有本体论
二、境界与方法:中西本体论的不同
三、由“本体论”的不同而产生“是”与“实”的思维方式
四、“境界论”与“实”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知识论传统”之缺乏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中的“认识论意识缺乏”之辩护
一、“中国知识论传统是现实忽略”观点难以成立
二、对陆先生论证结构、论证层次的质疑与批评
三、为何“用西方哲学概念匡范中国哲学”之法难以拒绝
第三节 由“认识论意识缺乏‘’到认知模式探讨
引言:“认识论意识缺乏”之再检讨与认知模式转型
一、何以知:认知的人性论依据
二、知什么:“物之理”与“君之道”
三、由“物之理”而“君之道”所建构的认知模型
第四节 、传统认知模式之尝试性建构:欲望、秩序与幸福
引论:欲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秩序与幸福的起点
一、人生而有欲:欲望导致善恶
二、礼义以养欲:善恶催生秩序
三、改良秩序走向幸福的可能性
结语:欲望一人心一礼乐秩序一幸福所建构的认知模式
第四章 生死问题
引言:为何要探讨生死问题
第一节 生死问题探讨的五个维度
一、以探究“死亡本质”“濒死体验”的死亡学
二、以探究“死亡的终极性、形而上学”的死亡哲学
三、以探究“医学生物科技引发的生死伦理问题”的生命伦理学
四、以发掘生死智慧并落实到生命教育的生死观探究
五、以探究“死亡以及生和爱”的“生死学”
第二节 生死问题的当代面向及其重建可能
引言:“生死学”之重建何以可能
一、对傅伟勋教授所开创的“生死学”之批判与反省
二、基于生死问题的当代面向试论生死学之重建可能
三、结语:“生死学”之重建及其可普性意义
第三节 向死而生——比较视阈下以“不朽”为中心之重建尝试
引言:“死亡”作为生命之镜——审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以生观死:死的意义建筑在生的价值之上
二、向死而生:超越有限的人生
三、认同“有死”事实之不同超克:“不朽”与“复活”
四、不同超克路径之深层原因:对“生命”的不同界定
结语:“向死而生”——世俗生活中“不朽”意义之寻求
第五章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融入、引导与建构
第一节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张力之化解:回归生活世界
一、生命原点:儒家思想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二、内在冲突: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之张力
三、角色定位: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建构方式之自觉
第二节 现代社会特质之再审视:传统与现代之张力
一、从冯友兰的“终生困惑”谈起
二、现代社会之特质及其与传统张力何在
三、现代社会与传统之张力如何化解
第三节 儒家思想转型的深层路径:思维方式之变革
引言:新观念引进与思维方式变革
一、对新文化运动所提“新观念”之反省:观念革新与“最后觉悟”
二、重蹈覆辙:明清时期西学新观念引进的类似遭遇
三、“思维方式重建”作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