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配置,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调整,经济利益也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作为联结各种资本活动的平台,证券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场所,其本身的运行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当代证券市场已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市场。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的稳健运行,需要一套共同遵守的公平的法律规范加以维系。而崛起中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的同时,营造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特色和发展需要的法律环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在国际金融事务领域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游戏规则集中体现着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如何不断完善和创新金融体制,并积极参与制定全球性的金融交易和监管规则,谋求对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正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证券市场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经过五年的过渡期,到2006年年底,中国已全部履行了在加入WTO时所作出的证券市场开放承诺。200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提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成为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为中国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更加开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其中,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两大中长期战略目标之一。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在金融危机肆虐、世界经济陷入低谷的背景下,不失时机地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2012年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指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同时提出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国际板建设规划。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力争参与制定全球性金融交易和监管规则、获取国际金融事务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具有深刻和远大的政策意义。2021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在确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到2025年,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进一步凸显其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巩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明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QFII、RQFII、QDII的成功运行,国际板的规划,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与机构投资者参与国际市场,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等等,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而只有完善的配套法制,证券市场国际化才可能稳健前行。随着中国证券市场逐渐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传统的证券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已不能适应逐步国际化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证券市场监管经验,开拓性地构建符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适时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已是摆在我国证券监管机关和证券法学界面前的共同课题。本系列专著正是基于维护中国证券市场稳步发展的使命感,立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实践,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与实践经验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和探讨国内外证券领域的重要法律与实务问题,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证券法律实践及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立法和监管实践提供一得之见。
曾金海,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于中国政法大学取得法学学士学位,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访学学习英国普通法。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就读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并于2022年在厦门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作者从2013年就开始对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持续关注和研究,自学编程和区块链技术并结合法律专业进行跨学科研究,完成并发表论文《加密数字货币的国际反洗钱机制研究》《加密数字货币法律属性分析及启示》和《作为腐败资产的加密数字货币之跨境追回的特点、困境与展望》。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了《国际经济法学刊》对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法学论文的一审评审工作,并参与厦门大学法学院网络空间国际法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