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文字,确切地说,是印在纸上而不是电子屏幕上的文字,对我有一种天生的魔力,也就是说,我一见到文字就想读,就像有些人见到美酒想喝、见到美景想看一样。
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书籍罕见,除了学生课本及指定的图书外,几乎看不到其他读物。然而,庆幸的是,我竟然找到许多可读之物。比如,母亲拿来剪鞋样用的一本《收获》杂志,父亲柜子里面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还有就是当时包装挂面的书籍和报纸,等家里把面条吃完,印有字的纸就是我的宝贝了,我会小心翼翼地把粘着的浆糊和面条屑弄开,以便尽可能多地读那些文字。
后来,父亲工作的单位订了许多报纸,隔一段时间还要发一些指定书籍,这对于因父亲工作地点变化而辗转读书的我,简直就是天大的福利,少年时光就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
后来,我顺利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这与我大量的阅读也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好,也就进入了中文系。到了大学,看到上百万册的图书馆藏书,看到全国各地的各种杂志,简直像是到了一个书的海洋。图书馆成了我去得最多的地方,除了上课外,成天不是在阅览室抢占位置、阅读最新杂志,就是用一个大书包,一包一包地从图书馆借书,读完后又一包一包地去还,再一包一包地借回新书。
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阅读就成了我的习惯,且不可更改,不可救药,因为它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学生时代自不必说,参加工作至今近 40 年,只要有空,就会拿起书本。如厕在读,洗脚在读,睡前在读,开会等待时在读,等车等船等飞机间隙在读。日积月累,竟然在很多人认为没有时间阅读的理由中读了很多很多的书。
有人说,读者寿,阅读是最好的养生。虽然我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也没有去论证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高、比例有多大。但于我而言,阅读是一种享受却是真真切切的感受。读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句子,真的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享受。既然是享受,肯定就很愉快,能够愉快的事情对身心肯定是有益的,这个观点料想会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当然,世界上可以享受的事物很多,比如旅游、美食、钱财等,但这些享受对于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阅读的享受与这些享受大不一样,它具有持久性和审美感,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
读书这种活动古已有之,前人在阅读过程中总结了许多方法,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多读、熟读,重点还要记。所谓记,最基础的就是做标记,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勾画标注出来,不然,读后可能会忘记。其次要做笔记,把书中精彩或者疑惑的东西记下来,把自己的感想、注解、评论写下来。第三,如果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就可以系统整理、补充修改,写成读书心得、书评,甚至形成研究文章或专著。正是在践行这些读书方法的过程中,我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同时,又对许多重点书籍形成了不少读书心得、书评,于是就有了 2021 年 6 月出版的学术专著《< 论语 > 读记》,现在又有了这个书评集子。
笔者阅读没有定向,主要是在文史哲等方面,形成的读书笔记也较杂,本书主要收录的是阅读中外小说名著的文章。全书共收入 17 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读外国经典,主要是阅读部分外国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下编读中国经典,主要是阅读部分中国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
本书有别于一般评点式的读书笔记、书话,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选择的经典标准很高,书中涉及的中外经典名著都是公认的超一流作家的超一流作品,特别是 13 部外国经典,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不朽的名著。比如《堂吉诃德》《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卡拉马佐夫兄弟》《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比如《白鹿原》《尘埃落定》,等等。二是阅读评论的内容比较深,读出新意。对每一部名著的阅读不是简单地记一下阅读的心得,而是对它们的作者、主题、人物、手法进行深入研读,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及观点。比如,在读《安娜·卡列尼娜》过程中,深入探讨了小说扉页题词申冤在我,我必报应的真正含义;在读《堂吉诃德》过程中,深入探讨了作者是在嘲笑骑士精神还是在歌颂骑士精神;在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过程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到底写了哪些爱情?什么是爱情?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还是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达萨等。同时,笔者也把自己摆进去,顺便谈自己的购书、读书经历,对作家的看法,对别人评论的不同意见。
集子编成初稿后,我又踌躇了一段时间。这个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早就进入移动阅读、电子阅读的时代,深刻颠覆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的最大特点就是便捷、快速、简短,最大的问题就是碎片化、无深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碎片化阅读。我有时甚至怀疑: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阅读那些动辄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纸质图书?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还需要深读吗?但是,退而又想,也许在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时代,更需要深度阅读。同时,我又想到,尽管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一流名著,但真正能够阅读它们的人也许并不多,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这样的名著应该是人人都读过的,令人遗憾的是真正读过的人其实很少。就连一些著名作家也因为它们或卷帙浩繁或主题繁杂或语言晦涩而没有真正读过。就像《红楼梦》,虽然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名著,除了少数红学家外,但真正读过的人又有多少呢?于是,笔者还是决定不揣浅陋把这些文章编辑成册,或许可以对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起到导读的作用,对那些没有阅读或者没有时间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提供些许帮助。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部作品阅读的时间有先有后,读书笔记各自单独成篇,在不同文章中引述到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时可能有少数内容的重复,有些世界名著因为引文出处不同,在不同的文章中人物的译名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
王晓阳
2022 年 2 月 22 日 于绵州厚园
王晓阳,20世纪60年代出生,重庆垫江人,现居四川绵阳,高级记者、作家、学者。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绵阳日报社总编辑,兼任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作者是知名报人、资深学人,是绵阳市首届十大名记者、绵阳市科技拔尖人才,曾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证章。长期专注于新闻、文学与文化,酷爱读书、写作,先后发表各类作品2600多篇近300万字,作品入选多种文学及新闻选本,出版《如是我文》《<论语>读记》等多部文学及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