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15篇中短篇小说,有讲述重庆历史变迁、富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本土题材作品,有展现重庆儿女爱国抗日情怀的历史题材作品,有反映群众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的现实题材作品,有体现医务工作者妙手丹心、医者仁心的医疗题材作品。
★本书同名短篇小说《十八梯》以重庆市渝中区的十八梯为背景,同名电影《十八梯》正在筹拍中,文中夹杂不少重庆地方方言,颇具重庆地方特色。
★《产房》已拍摄为电影并于央视电影频道公映,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产房》《江水悠悠》《船神》均在《中国作家影视》发表。
★多篇小说以重庆本地的爱国人士和革命烈士为主角,展现了他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船神》讲述了民生公司总经理、民族企业家卢作孚,组织号称中国的敦刻尔克撤退的宜昌大撤退的过程;《江水悠悠》讲述了烈士江姐的革命历程。
自序
至今,我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出版了《填四川》《开埠》《碑》《飞越太平洋》等 8 部长篇小说,前两部被《长篇小说选刊》转载。而开初,我是从写中短篇小说起步的。当年,我还不认识的《红岩》文学杂志年轻的余德庄编辑,他在来稿中发现了我的中篇小说《桂阿姨》的手写稿,推荐发表了。这激起了我写小说的热情,也与他建立了友谊。后来,重庆出版社用支持年轻人的基金为我出版了中篇小说集《万家姻缘》,更是对我的鼓励。
我整理、修改了发表于《新华文摘》《小说界》《红岩》《长江文艺》《四川文学》《滇池》等杂志和新近完成的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此书。其中的短篇小说《船神》,在《小说界》头条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头条转载,上了封面。我生长的城市重庆的人物和地域是独特的,掘开厚实的黄土才会发现重庆人的根。我的本职是医学工作,有过军旅生活,经历了得知了不少的事,就写了这些小说。茅盾先生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中篇小说则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截取主人公某个时期或某
一段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
我努力这么做。
摘录了部分评论如下:
《船神》,原北大中文系主任、著名评论家严家炎:在不长的篇幅内,把矛盾和困难摆得很充分,让人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去表现自己的品格和才干,显得真实可信。在卢作孚这个人物的塑造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效果很好。两个年轻恋人和船长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有事实依据。总的来说很感人。
评论家敖忠:王雨作品历来重视人物刻画。《船神》虽然是以小说形式描写抗战时期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的一段故事,若干细节出自艺术虚构,但因作品所写历史背景的真实性,加以作者善于结合情节展开穿插许多往事,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我们从中看到一个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高度统一的卢作孚形象。
新浪博客的慧慧:昨天晚上拿起了尘封很久的小说,挑了一篇最短的《船神》。现在真的不像以前在大学,一个晚上就能啃下几百页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叫卢作孚,全文以小见大,从他一生的经历中,只截取了史称中国敦克尔刻的宜昌大撤退……那个时代的前辈终究以他们的天地良心,以他们对民族深沉的爱做出了最重要的选择。在宁静的夜晚,有空看一看那个时代的作品,我相信可以让你的心灵安静很多。好好地活着,有太多的理由。
《红绿灯》,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魏心宏:王雨是医学教授,带有硕博研究生,繁忙之余写了这么好的小说,写了医学教授的烦恼与执着。
网友香香:欣赏其文采,看过文章后,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倘若是关系到个人命运的大事,也遭遇这样的拖延咋办。
《产房》,作家、评论家许大立:产房里的新生命绵绵不绝,产房里的故事层出不穷,每一个新的生命都会演绎不同的生命轨迹。王雨用产房外重庆四处可见的黄葛树一年两次落叶,暗喻人生的短促、生命的兴替,乃不可逆逾的自然规律,非常巧妙且诗意盎然。
作家、评论家杨耀健:她好像《飘》中的郝思嘉,乱世风云里还有几分把握局面的手段和信心,不乏取舍有度的协调能力,在医患矛盾之间游刃有余。肖春那炙热的目光、激越的话语、赤诚的胸怀,使人们知晓她多么钟情于她热爱的她称之为接生婆的事业。
……
这些评论多在《文艺报》《文学报》《中国作家网》和重庆当地的报纸、网络上发表;网民的评论,反映出他们对小说的喜爱,令我欣慰。
小说是可与影视、戏剧联姻的。我发表于《小说界》的短篇小说《产房》,打动了重庆佛龙影视公司总经理刘岗先生,他为主人公肖春叫好,读完小说即给我打电话,叫我改编为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他们拍摄为同名电影院线公映,剧本获重影杯一等奖。他们正筹拍这集子里的短篇小说《十八梯》的同名电影。我的小说《填四川》,北京如意吉祥影视公司设法找到我,买断了电视剧版权,改编拍摄为32集同名电视剧;我与黄济人合著的小说《长河魂》,上海文广集团主动联系我,买断了影视版权;我根据自己的小说《船神》《产房》《碑》《江水悠悠》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均在《中国作家·影视》发表。早年间,我写过一部中篇小说《青春年华》,那时候不是打字而是手书,遗憾的是找不到手稿了,否则也会编进此书。那来自生活的故事,应峨影厂李佳木导演约,我写了电影剧本《鲜花献给谁》,后与峨影厂编剧杨应章等改写剧本,由峨眉电影厂拍摄为电影《年轻的朋友》公映。我的小说《开埠》,我改编为同名话剧剧本在《四川戏剧》发表,获田汉戏剧奖,还在重庆市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学会、市话剧院朗诵公演。我还将小说《填四川》改编为同名京剧剧本,在《四川戏剧》发表,希望能够搬上京剧舞台。
我的感觉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戏剧剧本的文学性会更强些。
感谢重庆出版社出版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