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建模与控制仿真(微课视频版)》在介绍机器人发展、系统组成和分类、机器人坐标系、运动学建模方法及动力学建模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各种不同类型机器人的模型特性、建模方法、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平台与环境。全书共9章,内容涉及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气动肌肉机器人、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四旋翼飞行机器人、足式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建模与仿真、工业机器人本体校准技术、机器人仿真平台ADAMS简介和Webots仿真环境介绍等。 《机器人建模与控制仿真(微课视频版)》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通过多种类型机器人专题的介绍,力求使读者尽快掌握机器人技术及先进控制器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了解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本书的突出特色是工业机器人、仿生机器人、飞行机器人等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运动轨迹控制及其相应的仿真一体化呈现,都是真实案例,可以直接导入个人计算机运行调试。同时本书配套微课视频、教学课件(PPT)、程序代码、习题答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资源,便于读者学习和教师教学。 《机器人建模与控制仿真(微课视频版)》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适合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机器人既是目前的技术研究热点,也是工科类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机器人研究涉及交叉学科,且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理论性强、运动控制难度大,相关仿真平台多且杂。在总结教学团队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机器人的运动仿真角度出发,阐述工业、服务、仿生等多种类型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基本概念、运动控制算法和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典型的机器人建模、控制、仿真一体化案例分析和真实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书力争从科学前沿的高度,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机器人工程问题的能力。
? 易教易学 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运动轨迹控制及其相应的仿真一体化呈现,都是真实案例,可以直接导入个人计算机运行调试。
? 科教融合 通过将作者科研项目成果中的机器人建模与仿真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科研促进教学。
? 能力提升 通过对建模方法的讲解和仿真实验解析,加深读者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并有效地提高读者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能力。
? 技术前沿 介绍机器人研究中近些年的进展,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想。
? 触类旁通 本书所提供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经验技巧,也可为读者在其他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提供借鉴。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机器人应用已在工业检测、航空航天、环境探测、军事侦察、公安防暴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取得了众多成就。当前,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仿生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下,机器人正在向着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是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同时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学科。本书紧扣读者需求,采用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机器人系统的分类、组成、运动学建模方法、动力学建模方法以及不同类型机器人系统的特性及建模方法,仿真应用实例、控制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工业机器人本体校准技术、机器人仿真平台ADAMS简介和Webots仿真环境介绍等相关技术及其发展前沿; 此外,本书还分享了大量的程序代码并附有详细的注解,录制了微课视频,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相关原理的理解和快速入门。
本书根据编者多年从事机器人建模方法教学、科研的经验,详细介绍了气动肌肉机器人、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四旋翼飞行机器人、足式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建模方法和仿真实验。
本书特色
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运动轨迹控制及其相应的仿真一体化呈现,基于真实案例,可以直接导入个人计算机运行调试,使读者体会到学以致用和从实践中学习的乐趣。
通过对建模方法的讲解和仿真实验解析,不但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的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能力。
本书所提供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经验技巧可为读者在其他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提供借鉴。
配套资源
教学课件(PPT)、程序代码、习题答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也可以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本书页面下载。
配套资源
微课视频(20集,共84分钟),可扫描本书各章节中对应位置的二维码观看。
致谢
感谢崔小红对本书撰写工作做出的极大贡献,她在资料整理与文字编排上注入了极大精力,并且编写和校对了本书中所有的程序示例代码。如果没有她的全心投入,本书将很难顺利完成。感谢王凌对机器人校准部分做出的贡献,这部分是本书内容中与中国计量大学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部分。感谢金英连、王丽娜、秦菲菲、周坤、马小龙等对本书中的插图和文字进行的精心编辑和修改,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清晰形象、概念的解释更加具体明确。感谢研究团队中的硕士研究生任杰、王涛、王帅、叶可、薛晶勇、钱丰、王悠草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KT2022123)、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jg20220265)和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020YJSKC18)的立项资助。
限于编著者的水平和经验,加之时间比较仓促,疏漏或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联系邮箱见配套资源。
王斌锐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