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音乐院校古琴资料最丰富的收藏地, 为中国古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使这些珍贵的古琴文献能够更大地发挥它们的参阅价值, 特别是促进古琴研究者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者的相关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古琴文献辑览--琴谱卷 (一)》选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馆藏古琴谱50首进行辑录和注释。作者按照年代对其进行梳理、揭示, 从现存中国最早的古琴曲谱 (唐代的《碣石调·幽兰谱》影印本) 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琴谱, 年代跨越五个世纪。版本涉及原版刻本、刊本、晒蓝本以及近代琴人珍贵的手抄本、影印本等多种类型。
古琴,一个从千年文明中走出来的乐器。自古,人们将古琴又称为“琴”或“七弦琴”“瑶琴”,藉弹琴以陶冶性情,养我浩然之气。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古琴音乐及其演奏技巧通过历代琴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延绵至今,为今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可能,故当今学者称之为“活化石”。然而,古琴艺术之所以能够吸引世界的目光,不仅由于其独特的音乐魅力,还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古琴长期主要流行于中国文人阶层。文人的学术研究传统使古琴积累了丰富的琴谱、琴曲和琴学论著,形成完整的古琴艺术体系。同时,文人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文化倾向、人文气质都渗透其中,赋予古琴厚重的文化色彩。因此,古琴是一门包含多层面文化因素的艺术品种。通过它,今人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愈来愈意识到保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003年,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成为继昆曲后被列入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面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古老的中国古琴艺术必将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人将如何保护、发展古琴艺术,如何使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历史意义的课题。
我院图书馆自20世纪50年代起即关注古琴音乐艺术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对此做了大量工作。迄今为止,馆藏古琴艺术资料颇为丰富,涉及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张子谦、刘少椿等名家。这批资料整体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古琴音乐的面貌,其价值弥足珍贵。同时,馆藏还包括线装古琴乐谱数十部,以及大量当今出版的CD和乐谱。1995年查阜西先生之子查克承将查先生毕生所收集的大量古琴谱以及其他有关古琴、近代音乐文化的文字、图片资料、音响资料全部捐献给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查阜西纪念室”。此举进一步丰富了我院图书馆古琴艺术资料。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藏品成为我国国内音乐院校古琴资料最多的收藏地。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古琴文献辑览——琴谱卷》共两册,所涉及古琴谱共计约130部。笔者按照年代对其进行梳理揭示,从现存中国最早的古琴曲谱——唐代《碣石调·幽兰》(影印本,1425)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琴谱,年代跨越五个世纪。内容涉及原版刻本、刊本、晒蓝本以及近代琴人珍贵的手抄本、影印本等多种版本类型。这类藏品对研究古琴音乐文化、中国古代音乐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郭娜,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文献特藏部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年鉴》副主编。长期从事音乐学及音乐图书馆管理与文献研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杨秋悦,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书刊部主任。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古琴音乐、佛教音乐)研究。出版专著《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研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碣石调·幽兰》
《白石道人歌曲》
《事林广记》(琴)
《太音大全集》
《神奇秘谱》
《谢琳黄士达太古遗音并抄》
《新刊发明琴谱》
《风宣玄品》
《西麓堂琴统》
《步虚仙琴谱》
《杏庄太音补遗》
《杏庄太音续谱》
《琴谱正传》
《对音捷要琴谱》
《西峰琴谱》
《琴书大全》
《绿绮新声》
《藏春坞琴谱》
《三才图会》
《伯牙心法》
《太古正音》
《琴适》
《松弦馆琴谱》
《思齐堂琴谱》
《乐仙琴谱》
《太音希声》
《古音正宗节钞本》
《水东游琴谱》
《义轩琴经》
《陶氏琴谱》
《徽言秘旨》
《愧庵琴谱》
《臣卉堂琴谱》
《琴学心声》
《庄蝶庵琴谱》
《琴苑心传全编》(残谱汇存)
《大还阁琴谱》
《和文注(东皋)琴谱》
《松风阁琴谱》
《松风阁琴瑟谱》
《德音堂琴谱》
《范氏琴瑟合璧》
《徽言秘旨订》
《琴谱析微》
《蓼怀堂琴谱》
《诚一堂琴谱》(附琴谈)
《一峰园琴谱》
《琴学正声》
《澄鉴堂琴谱》
《五知斋琴谱》
《卧云楼琴谱》
《颖阳琴谱》
《兰田馆琴谱》
《兰田馆琴谱节钞》
《琴香堂琴谱》
《研露楼琴谱》
《东皋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