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
周红芳,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校经济学管理学任,副教授,博士,学贯彻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代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学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好课程”获得者;曾参与国家课题、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编著专著10余本,在《经济学动态》《经济纵横》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为省直机关、各地市州、企事业单位讲授中央会议精神、省委重大战略部署等。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思想渊源
2.2 理论基础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历史依据
3.3 现实依据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4.1 基本概念
4.2 构成要素
4.3 主要特点
4.4 建立原则
4.5 目标体系
4.6 创新活动
4.7 体系运行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科学创新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技术创新
6.1 创新主体:企业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制度创新
7.1 创新主体:政府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8.1 发展历程
8.2 创新活动
8.3 开放水平测度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9.1 国际经验
9.2 重要启示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创新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贸易、投资以及研发等活动溢出国界,不仅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符合人类发展方向,同时了世界和平与繁荣。经济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华尔街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疲弱,逆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动。以美国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提出“制造业回流”“美国利益优先”“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等口号,并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化逆流趋势加剧来,英国脱欧,美墨边境“修墙”,美国退“群”并疯狂打压技企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给全球化蒙上阴影。逆全球化浪潮极大地破坏全球经济政治秩序有序运转,给全球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也不利于技对外开放。16年美国针对知识产权纠纷的“337调查”案件中有1/3的案件针对中国,甚括知识产权含量不高的钢铁产品。18年美国以国家为由加大中国对美并购审查力度、发起针对所谓“中权侵权和强制技术转移”的301调查。年后美国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产业政策等多领域打压技开放,积极推行技术保护主义,其目的在于保护本业发展和垄断核心技术。中国遭遇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的全球创新网络的开放状态受到重大影响。但是从长远看,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新的边界逐渐越过国界,创新全球化成为趋势。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环境行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既是历史潮流,也是大势所趋。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企业在建立研发中心,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等创新行为,在微观层面有数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在宏观层面有力推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向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发展。
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人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发生重大转变,过去传统的依靠投资拉动、出口带动等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出现疲软,高投人、高耗能、高污染的要素投入驱动难以为继。新时代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不断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光靠经济发展单兵作战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方面都高质量发展,科技发展尤为重要”。在新发展理念的下,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中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开放和高层次创新深度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要实施更加开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国坚持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在逆全球化中保持继续对外开放和创新的大国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