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近200份贵州常用苗药的腊叶标本进行整理和研究, 并对照腊叶标本分别详尽介绍了每一种苗药的药性与属经、质征、走关与入架、功能与应用, 以及其基源植物的来源、分布、形态等内容; 同时, 还对苗药起源和苗医药学科的发展、苗药的药性理论、苗药的分类、苗医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苗族及其聚居区的药用资源等内容进行了专题介绍。
苗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贵州人口多的少数民族。贵州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0%以上。贵州苗族聚居在苗岭山脉、乌蒙山脉等地区,这些地区山峦重叠、江河纵横、气侯温和、雨量充沛、草木繁茂,资源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为贵州苗族医药(简称苗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是贵州省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资源。
苗族的历史,苗族先民不断地迁徙,导致其人口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加之各地苗族文化与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各地苗医药理论各具而形成了我国多元的苗医药文化。苗医药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无数代人的实践和钻研,已经成为一个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独立学科。历史、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突出是苗医药的特点,其以“简、便、效、廉”而著称,在许多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和一些疑难病方面往往有,如跌打损伤、风湿病、结核病、偏瘫、蛇咬伤、脑瘫、骨髓炎等。“苗医生成学说”“五基成物学说”“三界学说”“三肚论”“九架组学说”“气、血、水三要素论”“交环学说”“四大筋脉学说”“魂魄学说”“苗医毒气说”“毒乱致病论”等基本理论构成了苗医药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基础,为养生,疾病的、诊断、,以及临床用药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水平的提高,丰富的苗药资源逐步得到开发,有的苗药作为成药、品、化妆品等的原料,有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医院作配方用药。通过对苗族民间验方的发掘、筛选和整理,一些确有的成方制剂目前已上市销售,苗医药产业逐步成为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不仅仅对我国中药资源的情行了摸底,还获得了大量民族医药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我们从贵州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标本中了贵州常见苗药的基源植物腊叶标本用于编撰本书,希望为传统医药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地理学、环境保护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利用等提供必要的参考,并为我国苗医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本书以《苗族医药学》(贵州省民委文教处等,1992)、《中华本草·苗药卷》(邱德文等,05)作为主要参考,内括两大部分。部分讲述了苗族的迁徙、贵州苗族聚居区、苗药的发展、苗药的分类,第二部分收录了贵州常见苗药及其基源植物标本,并从苗药的来源,苗药基源植物的形态、分布,以及苗药的性味与属效与主治等方行了介绍。
本书第二章收录的腊叶标本图全部为影印的历史资料。我国行政区划变动、基源植物形态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计算机信息人为录人错误等,导致标本图中的文字存在一定错漏。有关植物描述的内容以正文为准,不以标本图中的文字为准。当标本图中标签上“植物名”“种中文名”“中文名”项的内容与正文相应内容不同时,我们以编者注的形式在页面下方注出。
随着行政设置的变化,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的馆名也不断变化,有贵州标本馆、贵阳中医学院标本室、贵阳中医学院标本馆、贵州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等馆名。无论该馆的馆名如何变化,其国际标本馆代码—“GZTM”始终不变。在本书的腊叶标本图中,部分馆藏条码标签中的“贵州中医学院标本室”正确名称应为“贵阳中医学院标本室”。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涉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自治州)、铜仁市等多个苗族主要聚居区。本书的编撰得到了来自以下各地的中药资源普查队的大力支持: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安龙县、兴义市,黔东南自治县、施秉县、剑河县、雷山县,毕节市大方县、赫章县、织金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威宁自治县)、七星关区,遵义市绥阳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道真自治县)、正安县、赤水市、遵义县”,铜仁市德江县、江口县、石阡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简称松桃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简称玉屏自治县),安顺市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关岭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简称镇宁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简称紫云自治县)、西秀区,六盘水市盘县”、六枝特区,贵阳市修文县、乌当区,以及黔南自治州龙里县、罗甸县。
限于我们编写能力和知识的不足,本书可能存有疏漏,敬请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在后续出版更好的作品。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东部方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和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简称松桃自治县),以及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省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地区,四川省南部地区,以及云南省。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
从历看,各地苗族主要是从若干比较集中的聚居区在不同时期分散出去的,还有一些来源不同的民族成分同化在苗族之中。有人认为汉文文献中所提到的曾在江淮一带居住,后在洞庭湖地区落脚的“三苗”,可能就是现在苗族的祖先;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到殷周时代的“髳”。有关苗族的族源问题在史学界中尚无一致的定论,但已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的是,早在秦汉时期,苗族的祖先就已经聚居在湘西、黔东一带——当时被称作“五溪”的地区。后来,他们陆续向西、向南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在苗族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古歌”里,有追述他们曾在湖泊众多的平原上生活的祖先的内容,也有描述他们怎样经过千难万险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的内容,比如“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苗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通过本民族的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之后又设立了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联合自治州、联合自治县,单一苗族自治县,以及民族乡。在中下,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逐步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极大地调动了苗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和人民政府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苗族地区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使苗族聚居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明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苗族地区的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的情况严重,各种瘟疫在这些区域流行,民谣唱道:“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地区陆续建立了医院、卫生室等,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苗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改革开放后,入21世纪以来,我国苗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