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直面疼痛、相遇贵人、发现美丽、探寻密码、书写故事、感怀人生”六辑18个篇章真实、真诚而富有质感、闪烁灵性、充溢诗意忠实于心灵的文字既是作者真自我、真性情、真发现、真探寻的写照,更是其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锻造卓越的修炼之旅,这对于当下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特别典型的借鉴意义。
读成伦的修炼之道,心中的激动使我想写下一些文字。但是,我很犹豫。论思想,我不但比不上成伦老师高尚,也比不上成伦老师深沉;论文章,我更是甘拜下风。事实上,除了虚假的教授名头外,我还有什么呢?然而,后来我终于醒悟,也许我至少有一颗和他类似的心,一颗愿意为中国教育事业、教育研究事业尽一份努力的心。
在所有的文字中,我最佩服也最感动的是成伦老师在文字中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是真自我、真性情、真发现、真探寻的显露,使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的灵性,也充满了深沉的思考。
这份真的可贵,更是由于教师真的遗失。这种遗失,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的社会思潮难以分开。在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把老师推举到与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师之所存”把教师看作是道的化身。于是,师道尊严是万万马虎不得的。然而,在师道尊严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末路形象,看到的是穷酸秀才的形象。
师道的崇高与现实的卑下对教师的生存处境构成了鲜明的嘲弄和讽刺,也构成了教师身份的丧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谁而做?我做的这些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有几个教师能够清楚回答呢?
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席卷,中国人基本上处于一种“失魂”状态,理想的失落与灵魂的丧失,使不少人泯去心头最后一个良心的防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为所欲为、无所顾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学生精神导师的教师也很难独善其身,教师的身份更是难以寻找了。
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看到,有不少教师以种种虚假的面孑L继续欺骗着学生,用近似欺骗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然而,他们也知道,这种尊严、这种高大最终会随着学生的长大、醒悟而变得有些荒唐可笑。所以,在成伦老师拷问自己能不能坦然地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更拷问别的老师能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存,能不能找到自己。
事实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找到自己。而大多数的教师即使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也从未发现过生命的意义。他们在领导的压力下,在各种名利的驱使下,把课堂变得热热闹闹,把嘴巴变得更加流利,把笔头变得更加快捷。但他们只是在不停地做,不停地追逐些什么,却从未在其中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及学生生命的意义,也从未回到自己,在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中体悟师者的真正美丽!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的话语直到今日,依旧有着它鲜活的正义。正是有了像镇西、成伦这样的勇者,在困难中坚守,在惨淡中经营,教育才在艰难的困境中展露一丝圣洁的光辉。而这种勇敢,就在于向学生学习、向世人展示,教师也是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会为爱情流泪、为名利所惑、为压力所烦恼!教师只有以这种真诚去面对学生,以自己的智慧去教育学生,才能够和学生的心真正走在一起,尽管两者之间也有冲突,也有摩擦。
事实上,我也在拷问自己,我会像成伦一样坚守自己的理想吗?在我成为有些声望的教育者之后,我会不会因为名利的诱惑而成为他所称的“教育流氓”?我会不会因为现实的烦恼而退守书斋,成为一种精神的孤独者?我是否有勇气揭露时弊,向种种丑恶开战,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血在此刻沸腾,我的情感在此刻激动,但我不知道明天、后天,我会在何方,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不过,我坚信成伦老师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种子埋在我心里,在合适的时候,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愿天下老师皆真,成为一个真人,发现自己的真性情!
愿天下的研究者皆真,做真研究,发出自己的真声音,而不是慷慨激昂地说出别人制定的话语,真正修炼出一颗赤诚的教育心。这或许就是所有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锻造卓越的成长之道。
刘成伦,男,重庆市德育队伍建设核心专家组成员,重庆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5年,长期躬耕于教育教学一线,其班主任工作经验在市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及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过刘老师的探索与实践。他先后有500多篇文章在《中国教师》《班主任之友》《师道》等杂志上发表,并在K12教育教学论坛每天坚持写《我的教育故事》,13年来累计完成500多万字。
《卓越班主任的修炼之道》:
“为师十多年了,我从未追问过中国教育的精神,也从未追问过中国教育的精神到底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怎样的力量和信仰。近一年,随着对当前教育太多病状的解读以及自我教育实践的反思,我有那么一种很疼痛的感觉:中国教育缺少精神。真的是这样吗?如若不是,那么,中国教育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整个中国都缺少精神,中国教育如何能有精神。其实,中国教育并不需要什么精神,这个精神那个精神的太多了,中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需要钱,有了钱,吃饱穿暖了才能有精神。我们受‘精神’之苦还不够吗?”
“中国教育从来没有缺过精神,写进法律的、贴在墙上的、教育官员的、口头上的……应有尽有。问题在于,缺少的是真正的认同与内化的东西。”
“中国教育在功利化、庸俗化中已经迷失了自己。”
“要说现在中国教育的精神,一句话:六神无主!”
“谁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可惜缺乏真正的教育思想家。”
“或许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或许为了心中的乌托邦,教育在贫血的状态下仍能忍辱负重,勇往直前,并充当社会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这是不是中国的教育精神?”
面对这些真实的回答或追问,我们不能不从中体悟到他们精神视野的一种迷惘。的确,中国教育并不缺少精神字眼,只要一遇到什么变革,就会跟风似的高唱着各种精神赞歌占领山头,标榜出各类精神词条告示天下。而在表面的浮华和热闹背后,却很少听到携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践行而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震撼人心的精神脉动,见得多的就是精神物质化、学术平庸化、思想庸俗化充斥着整个校园,以及在市场冲击、利益左右、金钱诱惑、政治挤压、权威运作下乱相丛生失魂落魄的病态教育。难怪一位校长这样慨叹:“冰冷的现实不能不令人悲凉,教师这个最需要理想支撑的群落却普遍精神瘫痪或阳痿。教育本应该充满浪漫的情怀,它是人格的感染、气质的浸润、灵魂的沟通、精神的唤应。可现实中,整个教育却失水、干裂、沙化到不堪入目的地步,以致‘六神无主,两眼无光’。”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理想的具体体现。教育魂归何处?与其说是“伪理想”“伪精神”泛滥贬值时代迷茫的追问,不如说是渴望在教育精神滋养下实现生命价值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