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通过我国话剧历史的回顾,通过多篇纪念我国戏剧前辈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以来许多重要演出的评论和对多位话剧艺术家论著的评介,对我国话剧进行了历史的、全局性的、通盘的研究和思考。近几十年来,更联系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联系境内外、国内外戏剧交流中涉及的新的戏剧品种进行研讨,并以研讨中新的课题丰富了我国戏剧教育的内容。虽然我国目前戏剧发展处于盛况中,但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书稿对戏剧研究和爱好者有着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文章内容饱满,条理清晰,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徐晓钟同志是我国著名戏剧教育家和导演艺术家,是我国研究戏剧艺术的资深学者和带头人。他的深厚学养和朴实谦逊的作风,使他在我国戏剧界享有极高威信。我同他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对我国戏剧事业的共同关注,曾多次在座谈会上倾听他的发言,每听他的发言都受到启示,并因许多问题怀有同感而心存敬慕。几十年来,我同晓钟同志已经是知心朋友,可是除了多次在一起开会看戏,却因各自工作繁忙,平时竟极少往来。2014年12月21日,晓钟同志和黄意磷同志来我家做客。他们夫妇的来访,使我心情振奋。晓钟同志把他即将出版的文集《我的学习与见证》的目录和“文集”中的若干文章嘱我阅读,并要我写点文字作为“序言”。这使我感到荣幸和紧张。作为一名老年戏剧工作者,我的知识面只限于戏剧创作,对导演和戏剧教育还是门外汉;加以离休多年,对几十年来我国戏剧的发展状况和同国外、境外戏剧交流情况更是知之甚少。我开始怀着补课的心情来阅读晓钟同志的文稿,并就自己关注的方面,写了以下几则笔记。
徐晓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导演艺术家、戏剧学者,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教育委员会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等职,现任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
徐晓钟投身戏剧事业七十余年,连续从事戏剧教育六十余年,为中国戏剧舞台及影视界培养了一大批导、表演艺术家和各方面优秀人才。徐晓钟导演了三十余部话剧、歌剧、京剧,他导演的作品《桑树坪纪事》《马克白斯》《培尔·金特》《浮士德》堪称中国话剧舞台上的里程碑。他的导演论著有《导演艺术论》《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新时期戏剧艺术论》(与谭霈生教授合编)。
徐晓钟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戏剧艺术发展进程中站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的人物。他提出教学、科研知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现实主义戏剧美学,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有分析地吸收外国现代戏剧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创作方法与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演剧观念做了“兼容”,并坚持以“我”为主。他以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了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的交汇融合。
徐晓钟一直呼吁“坚持在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表演艺术”,倡导“以‘再现’美学为基础,向‘表现’美学拓宽,让戏剧艺术飞起来”。
徐晓钟是当代中国戏剧界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前辈艺术家,他经年历久、孜孜以求的创作、教学、研究和推动,为中国戏剧艺术打开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中国话剧一百年”之际,徐晓钟被授予“中国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序——徐晓钟文集《我的学习与见证》阅读笔记
我的心愿(前言)
一、我国话剧史的学习与见证
探索与实验的新的长征——“新闻30分钟专栏”访谈
推进戏剧改革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97年3月5日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发言
重视加强戏剧的“可持续发展因素”——1999寄语新春
促进我国戏剧艺术“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增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发言
呼唤哲理、诗情和美的形式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发展之路——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九十周年大会”发言
关注时代开拓审美走向大众——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发言
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中国话剧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会发言
学习“七一讲话”推动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让我们的戏剧装上两个“轮子”前进!——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
在地震砖石中开采“歌咏民族魂”的诗篇
赞戏剧创作的“精益求精”与“雅俗共赏”!——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表彰大会致辞
思想性、学术性和政策性极强的艰辛劳动!——“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评奖会”上的讲话
发扬我国戏剧导、表演艺术发展与革新的传统面对时代的召唤——“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论坛”发言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话剧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我们新的贡献——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2013年全体理事会发言
坚守“开拓”“创造”“求新”的勇气、智慧和良知——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2014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致辞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作出我们“中国话剧协会”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话剧协会第一次会议致辞
“确立正方向、把握正能量、迈开正步伐”的整三年——中国话剧协会2015年“年会”致辞
交流、总结我们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语境,如何推动我们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话剧协会2017年“年会”祝词
我们奋斗的成就和我们要反思的课题!——“2018年中国话剧协会全国会员大会”祝词
坚守我们话剧人的“初心”做一个好的话剧人——“中国话剧协会2019年大会”致辞
祝贺与期待——第14届“梅花奖”颁奖会祝词
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第14届“梅花奖”颁奖座谈会发言
……
二、我国戏剧艺术的先驱
三、我国戏剧的耕耘者
四、戏剧演出阵地——剧院
五、戏剧论著评鉴
六、舞台演出评鉴
七、音乐剧之根、花、果
八、小品艺术
九、与港台戏剧界友人的交往
十、交流与借鉴
十一、戏剧教育篇
《我的学习与见证(上册)》:
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
回顾我国话剧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每当话剧与时代、人民,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它就欣欣向荣;否则就会凋谢枯萎。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伴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我国的话剧不断强化着自身的社会功能,使“五四时期”话剧对思想价值的追求,转向对更鲜明的政治倾向的追求。这种价值取向,贯穿在30年代到40年代中。中国话剧工作者与人民同患难,与时代共命运,在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鼓舞革命热情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战斗作用,展示出中国话剧的战斗力、生命力。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中国话剧工作者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在现实斗争的烈火中磨砺了话剧这个锐利的武器,也锻炼了话剧队伍自身,这是中国话剧的骄傲,也是中国话剧工作者的光荣!
但是,对战斗性特点的片面强调,容易简单地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理解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往往用缺乏独特创造的艺术形式对设定的思想、观念、政策加以图解,这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非艺术化倾向的出现。当然,从我们戏剧工作者来说,可能为此真诚地劳动过,但是,这种疏远群众的创作现象,使群众疏远了话剧。这种后果,在疾风骤雨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过去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这是要引以为戒的。
但是,在对“从属于政治”的观念进行拨乱反正时,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远离政治,远离群众关切的现实,那么,群众也会远离话剧,使话剧丧失群众基础。
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反映改革开放的生活主流,同时我们的话剧也要敢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批判腐朽落后的思想倾向,保持话剧同群众,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尊重艺术规律,使话剧艺术永葆青春。这些都是我国话剧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
中国话剧借鉴、消融和吸收的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被我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作为主要戏剧美学接受的是来自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在这个创作时期倾向于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戏剧,这给中国话剧以深刻的影响。但是,后来一些同志误认为这种“封闭”的编剧结构、遵循“再现美学”原则、追求“逼真性”效果、倾向“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是话剧艺术的普遍美学原则。事实上中国话剧在历史上并不封闭、排他,而是具有开放的度量。且不说自20世纪20年代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西方戏剧作品和理论的介绍,50年代对俄罗斯表演、导演学派的引入,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中国文学和戏剧出现“两度西潮”。伴随着“五四”思想解放、“吸纳新潮”的时代风气,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在“新浪漫主义”的名义下,把当时西方兴起的诸如“未来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文学艺术介绍到中国来,在这种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话剧产生过一个初具雏形的“现代派”。整个20年代,中国话剧呈现出各种思潮、流派错综并存的生动局面。一方面,宋春舫等人纷纷译介西方各种戏剧作品和理论;另一方面,出现了一批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剧作,如田汉、郭沫若,直到30年代曹禺的剧作。曹禺的创作受20年代新思潮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他的剧作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话剧开放性的特点,他是以现实主义作为主体而有机地融进其他多种美学因素,达到一种深层次的结合,留下了人们称之为“诗化现实主义”的不朽剧作。后来,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中国话剧逐渐从对各种思潮流派兼收并蓄的趋势中抽身出来,把侧重点转向现实主义。与此同时,也一扫某些艺术流派中的那种浪漫、感伤的情调,而变为悲愤、抗争,更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民族的重任。遗憾的是当时对现代主义戏剧的各种流派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评价,到了50、6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