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工艺美术业史略;“对抗”与“反击”——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历程与嬗变: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学徒制沿革;《明实录》工艺美术史料述评;晚明工艺美术大师鹊起与市民阶层勃兴等。
中华文明史上有着完整 而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体系, 雕镌、抟塑、烧造、锻铸、 织染、刺绣、木作、髹饰、 编扎、装潢等手工技艺精湛 绝伦。工艺美术传承至今, 仍然延续着中华文化的思想 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 活美学,体现着广大从业人 员的工艺智慧和创造才能。 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大历史 进程中,许多工业化国家把 手工劳动视为落后的生产方 式而使其被钢铁机器和自动 化技术取代。新中国在奋力 追赶现代文明脚步的同时,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 化道路,我们不仅没有淘汰 手工生产方式,反而不断为 工艺美术的当代存续和发展 创造了历史新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政府改造了手工业的生产关 系,把手艺人从半封建、半 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解放了 出来。通过建立现代管理制 度、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工艺革新和技术民主 化,让手艺人在集体劳动中 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也让 工艺美术在参与现代工业体 系建设、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得到进 一步发展和提高。为应对高 新技术对手工劳动带来的巨 大冲击,国家适时出台了《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进而又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领域,推行生 产性保护,并专门制订了《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使工艺美术始终作为国家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中国艺术研究院遵照习 近平同志构建中国特色的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 系的指示精神,开展工艺美 术历史、理论与批评研究, 有助于促进全社会在实现优 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 新性发展战略高度上重视手 工劳动;有助于积极利用传 统人文资源、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乡村振兴;有助于展 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 化精髓,让世界更好地读懂 中国。 《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 癸卯卷》是同类型图书中的 第三卷了,此前已陆续出版 过《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 丙申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和《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 ·戊戌卷》(上海古籍出版 社)。显然,我们有长远的 打算,就是让这项学术出版 工作成为工艺美术研究所年 度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本 论文集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 成: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理 论研究和工艺美术批评。三 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工艺美 术学科建设的三大板块,“ 史、论、评”也正是我们中 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的三 大支柱。工艺美术的历史研 究,前人的工作已在该领域 结出了累累硕果,成为我们 可资学习和借鉴的知识体系 。就是当前也有不少在该领 域已深耕数十年的学界楷模 ,他们不断消化新材料,融 会新知识,在拓宽史学研究 的广度,完善知识体系方面 取得了骄人成就。但如果把 工艺美术历史研究放到历史 学这一皇皇学科背景中去看 ,就显出这一专门史研究的 不足。由于历史上工艺美术 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寂寂无 名之辈,即使他们的作品能 光耀后世,也断难被历史文 献记录下他们的只言片语。 所以,民国以后,最早出现 的有关工艺美术古代史的写 作基本上是以作品为对象, 严格来讲是以工艺美术各品 类的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 的核心概念。新时期以后, 工艺美术的历史研究一方面 及时地吸收考古发现的新材 料,另一方面引入社会生活 史、经济史、文化人类学、 思想史、设计学的概念和研 究成果,多视角地去观察和 解释工艺美术时代风格成因 。与过去注重皇家工艺美术 史的史学相较,工艺美术“ 新史学”更强调社会、经济 、文化、宗教、管理、技术 革新,乃至民众的生活方式 等多种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 响,这无疑是让工艺美术专 门史变得更立体、更丰满, 可读性也更强了。工艺美术 “新史学”取得的学术进展是 十分显著的,未来仍旧有保 持这种学科开放性的必要。 但同时,学科开放并不意味 着要写就“无边的”工艺美术 史,工艺美术研究的核心应 始终围绕手艺人和他们的作 品。目前对于工艺美术作品 本身的研究还显薄弱,在材 料、工艺、造型、美术装饰 ,以及历史断代、真伪等问 题的研究上仍然粗略,如此 造成了既看不清物,也见不 到物背后的人的局面。相比 史学研究,工艺美术的理论 研究和批评就更为薄弱。历 史、理论与批评三者原本相 辅相成:以史带论,论从史 出;理论指导批评,批评产 生新理论。有人说:“一个 人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 ,批评却把它拉到亮处。” 所以历史研究需要有批评家 的眼光,批评家又需要熟悉 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 看当前现象。各种客观原因 导致工艺美术领域较难开展 文艺批评,批评的阙如既不 利于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生产 ,也不利于工艺美术行业形 成文化积淀,如此循环成痼 疾。工艺美术的批评与其他 文艺批评的责任无二致,就 是要弘扬真、善、美的价值 观,及时发现优秀作品,抨 击丑恶现象。但工艺美术的 批评还有其特殊性,对于批 评家来说,只注意到个性化 的美丑两极还不够,还要去 诠释和评价广大中间环节的 ,兼具实用与审美、传统与 当代的工艺丰富性和文化多 样性。
近代中国工艺美术业史略·邱春林
“对抗”与“反击”——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徐琛
历程与嬗变: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学徒制沿革·李琛
《明实录》工艺美术史料述评·李琪芳
晚明工艺美术大师鹊起与市民阶层勃兴·王子彦
丝绸之路上的陶瓷贸易与艺术交流———以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明清景德镇瓷器为例·牟晓林
从刘传到庄稼——石湾新中国美术陶塑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纪文瑾
“以瓷为媒”的中西艺术交流——以中国古外销瓷的金属部件加装为中心·李昂
传统陶瓷琢器造型设计研究·高相坤
从“浅绛彩”到“新粉彩”:晚清民国粉彩艺术发展与创新·汪凌川
身体:作为陶瓷的文化隐喻·马凯臻
美的焦虑——从(陈氏)《香谱》谈宋人用香两三事·孙玉洁
论“线”在明式圈椅设计理念中的运用·刘琛
明清虎丘画舫冶游视角下的绅士、富民及妇女·戴驿蕴
晚清民国社会变革下福州脱胎漆器的转型·林岩
朱启钤工艺美术思想探析·亓晓飞
再识威廉·莫里斯·易晴
传统手工艺审美取向的当代转换·王焕
刻竹行——王世襄与周汉生·戴淑芳
论羌族图案的形式法则与秩序·王李羊
70年来苏绣艺术历史文脉研究——以苏州地区刺绣发展沿革为视角·张云林
丝路古城布哈拉金属工艺风貌考略·李智瑛
奢华作为一种功能:文艺复兴时期的盐罐,孟彤
中日“工艺”一词的概念及内涵比较,赵云川
对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的再认识·吴南
关于手工艺伦理的探讨:在传习的自我技术中实践美德·朱怡芳
手工艺回归日常生活与审美的可持续发展思考·张颖
中国蜡染工艺当代传承发展研究·龙英
刺绣语言的本质表现与当代苏绣的审美建构——以姚惠芬的“三大系列”刺绣创作为例·廖伏俞宏清
重庆渝绣调研手记·张格
边界的剥离:当代漆画创作走向·陈聪
丝绸之路上的陶瓷贸易与艺术交流——从哲学的维度探求新时代紫砂艺术创新路径·黄丽萍
精神之光——史坦尼斯拉夫·李宾斯基的玻璃艺术中的第四维度·孙志浩
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特征与制约因素·萧泰
庄稼地里的工艺美术——以高粱秸秆工艺品为例·赵绍印
当代玉雕艺术创作及评价导向探讨·姜坤鹏
谈巧与论拙·张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