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发现,从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人类就试图去探索心灵的秘密,但在这一过程中的许多尝试往往都适得其反。
这个看似基本的问题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宗教、科学和临床实践等领域的学者。古有将心理问题归咎于神魔鬼怪或人的道德败坏,而这种荒诞可笑的看法直到19世纪初才发生改变。而后,人们对心理问题的理解也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逐渐发展为如今的DSM诊断标准,即将心理问题视为二元的精神疾病类别,反映了个体内部功能失调的心理过程,与“正常”的心理过程有质的区别。这种模式如今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内心,影响着我们看待心理问题的标准、思考与感受,也进而决定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纷纷发声,认为DSM模式的定义亟须得到彻底的改变,甚至是彻底摒弃。它是充满误导性且危险的!
作者本杰明·B. 莱希认为是时候发起一场思维的革命了。在本书中,莱希基于自身的临床敏锐性,以数据为支撑,提炼并综合该领域的广泛研究,提出了一种看待心理问题的新思维方式:心理问题不是罕见的可怕的精神“疾病”,而是从轻微到严重的连续维度,是我们的思维、情绪、行为方式处理过程中出现了障碍。莱希认为真正的精神疾病是不存在的,至少作为一组分类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他希望能够通过本书,敦促读者们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看待心理问题,解开限制性分类思维的枷锁,为理解和分类心理问题提供一些方向。
本书以科学为依据,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试图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心理问题,也希望读者能更真切地理解,心理问题并不是少见又可怕的心理“疾病”,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它,而不是惧怕它。
本杰明•B.莱希
芝加哥大学精神病学、行为神经科学教授专注研究性别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前沿方向。曾于世界学府佐治亚大学、迈阿密大学任教。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他曾多次于美国国家心理学教学年度研讨会上发言。参与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第五版的修订工作,并且身为DSM第四版工作组的成员,负责始于儿童期的典型精神障碍篇章。
著有《心理学导论》。
第1 章 心理问题的概念化 /001
第2 章 心理问题的维度 /031
第3 章 内化问题的维度 /055
第4 章 外化问题的维度 /071
第5 章 情感问题的维度 /093
第6 章 心理问题的层级性质 /115
第7 章 性别差异与心理问题发展 /137
第8 章 心理问题的起因之遗传—环境的相互作用 /161
第9 章 心理问题的起因之与世界的交互作用 /185
后 记 /209
技术附录 /211
致 谢 /219
《二元诊断法无异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心理问题不宜采用二元诊断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分类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无异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Procrustean Beds),即按照同一标准判断。这也就是说,按照分类诊断的方法,只要符合相同诊断标准的人,心理问题的情况都相同或基本相同,这显然是忽视了每个人的特征。普洛克路斯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强盗贵族。他的家位于雅典和一个重要的宗教圣地之间,常有往来的旅客经过那里。他会给那些有钱的旅客提供住宿。他有两张铁床,一长一短。只要有旅客来住宿,他就会强迫旅客的身高必须完全符合床的长短,因此,个子不够高的就强行将其拉长,个子太高的就用刀把长出来的部分砍掉。分类诊断法无异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迫使心理专家为了让每个人的问题符合分类诊断,要么夸大事实,要么忽略某些事实。
忽视个性特征
二元诊断法均按照同一标准判断,就会忽视个体的某些重要特征。假设有两人都符合DSM焦虑症的诊断标准,都有焦虑、紧张、易怒、不安的问题,并且连续6个多月睡眠困难,让他们痛苦万分,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但是其中一个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聚会上都会产生社交焦虑,因此会刻意避开社交场合;而另一个人则善于社交,会无节制地滥用酒精。如果简单地认为两个人都患上了广义焦虑症,就忽视了他们的其他问题,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又有何异。也就是说,为了诊断而进行的诊断,会忽略个体各自的需求,无法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虽然我极不希望临床实践中发生这样的情况,但我怀疑事实就是如此。
多性状诊断标准
DSM认为精神障碍应该是多性状的,也就是说诊断的基础是多种常见但不是总是常见的“症状”(即具体的心理问题)共同出现。此外进行诊断时,这些共同出现的“症状”具有同等效力,这会导致即使出现的心理问题具体情况不同,但得到的却是相同的诊断。在此,我以DSM中对“重度抑郁症”的诊断为例,但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其他诊断。根据DSM的诊断标准,重度抑郁症有八种症状。一种症状是极度悲伤——DSM中称之为烦躁不安。另一症状是快感缺失:即对以前非常重视和享受的事物或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根据DSM的诊断标准,如果一个人连续两周以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了烦躁不安或快感缺失,那么他可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出现了烦躁不安或快感缺失的症状以外,也一定还会表现出包括这两种症状在内的5种抑郁症状。重度抑郁症的其他症状还有:无价值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定、产生自杀的想法或倾向以及所谓的生长过程(能量、运动、睡眠、体重和食欲)发生变化。当然,只有当这些心理问题给人造成了痛苦(抑郁症几乎都是如此)或导致某些重要领域(如学校、工作或社会关系)的生活功能受损时,才能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然而,重度抑郁症的多性状诊断标准也就意味着,表现出与上述症状不同的问题行为也有可能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如果一个人出现烦躁不安,体重下降,无价值感,反复焦虑不安,睡觉困难以及犹豫不决等问题时,就有可能被诊断为患上了重度抑郁症。而如果另一个人,他并不是特别悲伤,但对以前的快乐失去了兴趣(即快感缺失),行动和说话速度缓慢,容易疲劳,睡眠比平时多,体重不断增加,但没有自杀倾向,也有可以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请注意,这两个人都符合重度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两人的症状并不一样。
多性状诊断标准是基于一个假设,即每种症状都是同一潜在问题的指示器,而每个人具体症状的差异无关紧要。这个假设也就是说抑郁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稍后我会在本章中阐述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这一假设并非完全不合理,但是如果使用太过绝对也极其危险。如果按照多性状诊断标准,把每种症状都视为与其他症状等效,这无异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致使心理专业人士忽视每个人的个体需求。比如说,给每一个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人都使用服用抗抑郁药的治疗方案,就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应该假设,符合同一多性状诊断标准的每一种行为模式都应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最起码,对于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所使用的治疗方案,就不应该与没有自杀倾向的人所使用的方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