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已有了质的飞跃,成绩斐然。但令人不解的是,如何界定当代艺术,它应具有怎样的特征与内涵,是否有自身的价值尺度与评判标准,至今在美术界也未达成共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在于,“当代性”的内涵以及孕育当代性的历史条件始终在改变。譬如说,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的一条发展线索是从民间、非官方的艺术群体中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具有野生、草根、边缘的特点。这条线索与“伤痕美术”“乡土绘画”从内部寻求突破完全不同,也与反对艺术的工具化、追求“形式美”,即追求艺术本体的独立与现代风格的构建有很大区别。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几乎在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发展而来。和80年代比较,中国当代艺术除了要强调自身的前卫与实验性,同时还面临全球化以来后殖民思潮的侵蚀,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多重冲击。此时,艺术与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前卫艺术的生存策略、国际展览体制等诸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蜕变与发展。因此,生成“当代性”的历史境遇开始围绕本土化与全球化、东方与西方、文化保守主义与后殖民等话语展开。2000年以来,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不仅体现为外部生存境遇与艺术体制的改变,其内部系统也发生了激变,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 实现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难发现,一方面,当代艺术周遭的文化情景、社会状况、思想资源及其问题意识始终在改变;另一方面,其语言系统、修辞方式、批评话语、价值诉求也在不断嬗变。
虽然说当代艺术的意义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并且可以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切入,但立足于历史的叙述与艺术史的情景,以下几条主线是值得提及的。第一种角度是将当代艺术放在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立足于文化现代性的变革与建设,讨论当代艺术的发展。第二种是强调本土化的发展轨迹与文化立场,尤其是当代艺术自身的艺术史逻辑,以线性的方式,言说其形成的谱系。第三种是立足于国际化的语境,特别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国际艺术发展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如何看待 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向西方现当代艺术学习的问题;90年代中国的前卫艺术如何融入全球化的语境,如何构建自身的中国身份,如何应对后殖民的挑战,以及当时的机遇与困境是什么? 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展览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代艺术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际语境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西方当代艺术的参照系?第四种是从中国艺术的整体生态、艺术制度、艺术家外部生存环境等角度切入。譬如当代艺术与主流艺术(官方为主导)、学院艺术的关系;美术馆制度、双年展制度、超级画廊、艺术博览会等对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从圆明园艺术区到2003年前后的各种艺术区,再到今天遍地开花的艺术创业园,它们是如何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的?
在这几条主线或者讨论当代艺术的角度中,真正有交集的地方,那就是艺术家。因为艺术家的作品、思想、观念、创作脉络,甚至作品背后的内在逻辑,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代艺术生存语境与艺术思潮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艺术个案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2017年年初,我们就围绕艺术家的创作着手筹备系列学术活动。我们设定了两个关键词:“路径”与“方法”。前者的意义,在于强调艺术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轨迹与艺术心路历程。“方法”不仅包括语言、媒介、操作等层面的问题,而且涉及艺术家的观念表达与创作逻辑;同时,还包括艺术家如何依托艺术史的上下文,将方法与观念融汇,将个人化的表达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此次邀请的12位演讲嘉宾,都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创作范围涉猎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行为、观念艺术等领域。通过这些个案,希望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艺术的基本面貌,以及不同领域的现状与特点。
举办系列讲座与研讨会之所以可行,还在于四川美院在创作与教学上有浓郁的学术氛围。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四川美院的“伤痕艺术”与“乡土绘画”引领了当时的发展潮流,在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1级的庞茂琨、张杰等艺术家,不仅推动了自然主义的乡土写实主义向象征主义风格的转变,而且致力于现代主义语言与风格的探索;“新潮美术”期间,以张晓刚等为代表的“西南生命流”绘画,以及90年代初四川美院中青一代如忻海洲、钟飙等的出现,进一步奠定了四川美院在当代绘画领域中的地位。2000年以来,四川美院涌现出一批更年轻的艺术家,如韦嘉、陈可等已成为国内青年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正是各个时期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作品,使得川美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谱系与学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教学上,四川美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譬如“以创作带动教学”“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艺术实验班”、建立“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等,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此次系列学术讲座与研讨会的推出,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其中,与前辈师长交流、学习。
本学术项目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艺术家的主题演讲。艺术家以个人创作为线索,与川美的师生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与经验,让同学们走进艺术家的艺术世界,进一步了解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应具备的素质,及其面对的各种挑战,同时,能根据个人的专业与创作情况,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第二部分,演讲嘉宾与批评家、川美师生的学术讨论。这个部分,我们将邀请国内有代表性的批评家、艺术史学者、川美的师生,共同围绕艺术家的创作,及其创作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学术话题进行对话与交流。
该项目以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脉络、发展线索为演讲主题,突出艺术个案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各个阶段的创作,较为全面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轨迹与心路历程,尤其是个人的创作之路与中国的文化情景、美术史上下文、艺术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文化立场,以及有别于西方的方法论意识,及其背后蕴涵的知识话语与历史逻辑;通过讲座与学术交流,让青年学子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状,以演讲者为学习的榜样,拓展视野,启迪思想,提高认知,更深人地了解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知识储备以及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与艺术素质。
何桂彦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