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系一部散文集。
《木棉花开》中收入了作者何源多年来创作的近百篇散文作品。书稿所选作品分为6辑,分别是“往事篇”“人物篇”“自然篇”“纪游篇”“域外篇”和“谈艺篇”。作者通过散文记录了自己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想,文字中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党和国家深厚的感情。
何源先生散文集《木棉花开》已经编定,即将印制面世,我有幸早几天集中拜读大作,感觉十分荣幸!何源先生的散文,以前在报刊上零星品赏过,只觉得作为一名公务员,作为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公务繁忙,事务繁琐,千头万绪,还能挤出时间,特别是还能放缓心态,写出别具个性的文学作品,着实叫人惊讶和敬佩。
何源先生的散文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乡愁地,一部分是走四方。所谓乡愁地,其实是他对乡镇少年生活特别是对知青生活的抚摸和回忆,这部分内容最让我留连,或许在这一部分里,不仅有沿江浅山微丘地带的风土,有湖洼圩区的稻麦农作,还有乡村卑微人生的体温,更有懵懂青春的青涩和觉醒。在何源先生的笔下,带雨的梨花、传奇的乡医、护林的狼犬、保姆奶奶、河滩的捉鱼、露水中放牛、施肥种菜等等,都鲜活生动,呼之欲出。读来让人对那种贴伏在土地上的芥微人生,顿生怜悯情怀,也让人对素常日子中的幸福,倍觉珍惜与享受。何源先生写的是他个人的过往,而读者读到的是人类的某种命运。何源先生的这一类散文,沉稳潜厚,不着虚无,读过一遍,还想再去读第二遍,似乎要去反复品咂那其中苦辣酸甜的人生,去细观那低丘稻地里的生长和消亡,去感受那天地人生的大大小小。
随着年齿的增加和阅历的增长,何源先生的文学修研更显出他品性的特质来。作者曾因工作关系,离开长年生活的地方,到另一个城市任职,这时期的作品显露着突出的安静和心悟。柿子红了,但远不是这么简单,柿子红了的背后,是由春而秋、风雨暑凉的几百个日日夜夜;斑鸠叫了,但这叫声里除了自然和环境外,还有作者的心境,还有作者的沉厚;布谷叫了,作者的心就回到了家乡,就回到以往,就回到了古诗的情境中。或许是成长背景使然,见到农耕文化的景象,作者的心就放稳妥了,就落实了,文化感就悠然而至了;作者的心就静若止水了,只有情感的风、亲情的风、正当的风才吹得动、吹得皱。
何源先生的散文大都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甚至在走四方的游记里也时时见得到人物和情节的痕迹,这是他散文的显著特征,也是他散文的独特。在语言和整体结构上,何源先生的散文行文扎实,言简意赅,鲜见虚饰与夸张。
文艺崇拜是我们每个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通过文艺的修习,我们才能体验到心态的平衡、人格的完善、灵魂的安放;缺少了文艺的修习,人生总会缺少一些妥贴,缺少一些明白,缺少一些润泽。何源先生说,文学是他的初心,甚至是他当年报考中文系的动力之一。何源先生与我大学同窗,他是改革开放后安徽大学中文系的优质高材生,也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哥。大学毕业,数十年一晃而过,但是何源先生淡然沉定的品性守持无贰,一以贯之;这或是何源先生天生的心性使然,抑或是文艺向善功能的累积推助。何源先生初心不改,为官为文,宽厚恬然,这正是值得小弟崇尚学习的至道呢。
何源,1982年8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历任安徽省铜陵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铜陵市工商局纪委书记、局长、书记,宣城市工商局局长、书记等职。在《中国工商报》《安徽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通讯等文章,并多次获奖。
序 布谷啼过,柿子红了/许辉第一辑 往事篇 用牛 阿黑小记 不是故事的故事 我的手表情结 煤油灯下学《毛选》 我当队长种菜记 摸秋 涧滩捉鱼记 消失的大烟囱 党的生日纪念第二辑 人物篇 保姆“奶奶” 名副其实的“美老师” 家有小女初长成 木棉花开 苦楝子 带雨的梨花 乡医“周大炮”第三辑 自然篇 家朋的油菜花 又闻布谷声声 城中闻鸠 池塘蛙声 柿子红了 大别山的栗树 好大一棵树 九华雪色 泰山冰挂 黄昏中的鸣沙山、月牙泉 水墨桃花潭 漓江的凤尾竹 漓江山水的和谐美 南华寺的菩提树 三清山的杜鹃花 逝去的大枫树 俄罗斯的白桦林 夏威夷的大榕树 墨西哥的仙人掌第四辑 纪游篇 三过独秀墓 春雨上庄 虎门炮台怀古 丁公府前的沉思 苏堤漫步 天尽头听涛 凤凰印象 泰山天街 武当山印象 在飞机上看西沙 在大连看广场 我与三峡大坝零接触 在三毛茶楼 走近龙门 车过万泉河 兵马俑前的遐思 车停达坂城 走进葡萄沟 “阿太赤”真“火” 梦幻交河故城 火焰山下吃西瓜 在喀什逛巴扎 我看见海市蜃楼第五辑 域外篇 在马克思、恩格斯雕像前思索 在《波茨坦公告》诞生地 在德国乘汽车 红场印象 我徜徉在阿尔巴特大街 喝彩,涅瓦河的游艇 风雪海参崴 在旧金山机场入口处 夜幕中纽约的广告 澳洲四章 炼金秀 风筝·鱼雷·女孩 亚利桑那号战舰在流血第六辑 谈艺篇 漫谈企业的命名艺术 在大连看雕塑 在莫高窟看飞天 铜都大道的旋律美 我爱铜陵商城人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