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既独特又充满争议,热爱者嗑之如甘饴,忌惮者视之如洪水猛兽。
《耽美:性别身份的魔方/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第二辑》从媒介文化实践和性别文化视角,对耽美文化史、同人和原创耽美文本、耽美女性群体、腐女的“神圣”和俗世空间、耽美的阶段式规范和日常化应对,以及资本缔造的耽美文化奇观进行了深描、解读和阐发。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主流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变性和挑战性的特性有别于位居社会主体地位的成人文化;而相对于基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或“次”文化特征。事实上,青年亚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青春文化现象。就其实质而言,它所反映的是成人世界与青春世界、父辈一代与子辈一代之间那种永恒的矛盾和张力关系。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下,这对关系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譬如反抗、冲突、偏离、协商、另类等,但是,它所呈现的那种青春期的迷惘、矛盾、寻觅、冲动及身份认同的困扰始终是青年亚文化的历史宿命,无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何统一和强大,这类青年亚文化或多或少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诸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以及后来一些特殊时期的青年学生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从某个侧面显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征候。但就整体而言,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现代中国的青年文化更多的还是以认同和追随主流文化、成人文化的方式出现,那种典型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并不突出。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接轨,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青年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时至今日,已经成了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和社会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的青年亚文化开始浮出地表,在传统的媒介语境中以各种个性化的另类形象出现和发展,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宽容,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体制转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突飞猛进的媒介技术对青年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如今,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第一波青年亚文化族群/类型已成为追忆中的昔日辉煌,而新媒介支持下的今日青年亚文化才刚刚拉开序幕。令人震撼的是,新媒介对当今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已远远超出了媒介技术的层面,进而关涉到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特质的变异及其走向,故而特别引人瞩目。
马中红,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编有“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丛书”(首辑)、《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镑》系列出版物、《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一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解码深圳: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研究》;著有《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COSPLAY戏剧化的青春》《被广告的女性——女性形象传播的权力话语阐释》等。主要研究方向:青年亚文化、性别与媒介、城市与青年创新文化、品牌传播等。
耽美文化的源头溯寻
藏身于概念丛中的“耽美”
日本耽美文化发展小史
欧美粉丝小说中的耽美创作
耽美文化的中国之源
耽美文化媒介空间的嬗变
小书店:私享的小众亚文化
BBS/个人主页/论坛:野蛮生长的分享乐园
文学网站:耽美群体的大本营
IP化:被稀释后的亚文化
多元并存的媒介空间
耽美圈:一群自嗨的女孩
耽美爱好者画像
腐女:自贬与自嗨
“我们是一群自嗨的女孩”
双重粉丝:粉与被粉
“他者”眼中的腐女和耽美
耽美文本:世俗婚恋的复制者抑或颠覆者?
耽美文:“爱”的独特表达方式
性别幻想的集体书写
“远离同志”
女性的缺席与在场
阈限时空:游走在现实和想象之间
作为“阈限空间”的耽美文化
耽美文化特有的语汇系统
意义重构:从“日常”到“超越日常”
走向何处:分裂和内化
内化:当我们重返现实世界
……
阶段式规范与日常化应对
商业资本缔造的耽美文化奇观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