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女性身体和生育权的思考辑录,分书评、法评和艺评三部分,作者综合运用法学、社会史学、政治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中西方相关诉讼及演变过程的横向对比,和对近现代以来国家与社会发展历史的纵向梳理,挖掘并回答生育权议题中所蕴含的重要的学术问题,能为当前以提高生育率为目标的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书不仅对引导和深入思考女性自身的价值和在与男性的关系中及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对女性主义潮流和理论的深入分析,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自 序
书从何来?
1
20 世纪70 年代末的一天,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才53 岁的外婆便永离人间。第二年,我来到世上,对外婆的记忆于是仅限于两张旧照。照片压在她与外公旧居客厅五斗橱的玻璃板下,逢年过节,她已成年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来这里聚会,满屋喧嚣,她在场又无关的,在照片上端详这一 切。
两张旧照都是与外公一起的半身照。一张泛黄,一张黑白。泛黄的那张照片上,是一对精致摩登的璧人:烫着齐肩卷发的外婆,缎面旗袍的立领衬出端庄;西装领带的外公头势清爽,油光可鉴。也许是他们年轻时的结婚照吧,那么年轻,带着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时尚气息和恬然心态。黑白那张上的他们已是中年,服饰气质已然大变。外公中山装棉袄,面显苍老。对比更鲜明,鲜明到和年轻时判若两人的是外婆,梳齐的短发别在耳后,一只发夹沿前额往后收住头发,门帘一样,拉开一张劳动妇女常见的疲态的脸。昔日的摩登女子已经不见踪影,也是工作服式样的棉袄,规矩、整齐、显旧。更让人难以将其与泛黄旧照上的女子视作一人的,是她鼻梁上多出一副高度近视眼镜,镜片漩涡一般,厚到看不清双眼。
她们竟然是同一个女人!如此刺目的强烈对比深深震撼了幼年的我。从好看的漂亮女人到“丑老太婆”,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仅仅是岁月的留痕,是自然衰老生理现象吗?外婆生得太多。母亲在念起过早离开人世的母亲时,时常说起这样一句。说这话时的母亲,已是和她的六个兄弟姊妹一样,是“一胎化”的执行者。外婆有七个孩子,五女二男,相比只生一个孩子的她的儿女们,当然算多——难以想象的多。她的患病,她的过早去世,和频繁生养和无尽的操劳有关系吗?母亲没有说。但伤感哀叹的语气里又似乎藏着答案。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外婆,这仅在照片上见过的亲人,这有关她早逝的非医学的碎语闲言般的猜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小女孩时期的我的心中根植下一个恒久的“女性之问”。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与我所见所知所闻的女性世界里的种种讯息一道,构成一种推动我不断去进行探索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在进入被污名为“女人全面的衰退期”的中年之后,这股力量更是助我抵御了种种困扰,将这部与生育有关的书稿整理付梓。
2
少女时代,一些让我似懂非懂的话开始飘进耳朵,那是母亲和她的姐妹们的“女性私话”。私话里有些让人面红心跳,比如月经、排卵……有些让人不寒而栗,比如为防止怀孕,有一种金属工具,将按照规定,放置在女人的身体里。与我无关,却又似乎有关。因为我是与她们一样的人,她们曾经历的,她们正在经历的,也许也是我将要经历的。月经、排卵、金属工具……每一个词都提醒了女性身体的特定功能:生育。而这种功能的行使,并不完全由身体的主人决定。不由自己决定的身体,又预示着一种无法自行决定的命运。可是,除了身体,我空无一物,如果身体不是由我决定,甚至有时都不属于我,那么,“我”又是谁?
有关生育的另一些讯息来自各种读本、影像以及亲密朋友的倾吐。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文章里,农村母亲一生下孩子就马上下地干活,生孩子仿佛穿衣吃饭一样轻松寻常。电视剧里一表现怀孕,就是女人忽觉异样拼命呕吐,脸上或者是惊恐,或者是不胜娇羞。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20 世纪70 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里,针灸可以让产床上的女人面带微笑毫无痛感地生孩子——那模样不像是生育而是在享受SPA。而我的女性朋友,有妊娠强烈在医院受尽折磨的,有说她一生最孤独无助的时刻就是躺在产房一隅等待的时候,疼痛恐惧不算,还要承受一种“羞耻”:护士时不时走过来摁摁她的肚皮,说声“还早呢”,便面无表情地走开。
也有自始至终都没有太多不适,一说起生育就如同得到奖赏与恩赐的——生的经验如此不同,养的体会也是千差万别。“队友”的情况,经济条件与生长环境,都让养,让“成为母亲”这件事有着各不相同的内容与意义。无尽的喜悦有之,无名的烦劳亦有之。也许成为母亲便成了他人眼中的女人,但是成为他人眼中的女人是否便成了自己?“成为母亲”的渴望是那么强烈,喜欢做母亲也是真实无疑,但是,“我是谁?”的疑问似乎也常常升起,盘亘不去。福柯意义上的“自我技术”出现了。闭上眼就等于没发生,不思考就等于问题不存在,谁不是这样,纠结着就老了,矛盾着就不再矛盾了?
也有没掐着点“完成终身大事”的朋友,她们往往受了更多教育或者见识过婚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试图去争取一种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当她们朝着那个“可能生活”前进的时候,有个声音,有个闹钟的滴答声在提醒她们:你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是婚姻,不,或者直接一点说,在结婚意味着生育的主流婚姻观中,那个任务就是生育。当她们将时间分配给学业或者对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时,那个滴滴答答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响,越来越令人心焦。并没有人在命令你,但身为女人,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命令。
年轻一代似乎不同了。一次问起Z 世代们的婚育态度,几乎是众口一词:不婚不育。连带着,让我这个问题都显得out。态度不代表最后的选择。脱口而出的“不婚不育”,可能是新的从众、焦虑与茫然,可能是对生活压力和社会模塑的抵制。就当成是一种不可全信的情绪之辞吧——毕竟她们还没听到闹钟的滴答声,还没因为成为主流而渐趋保守——但这也证明着,情况与20 年前的我的青年时代已不一样了,婚育不再是她们人生的必选项,或者,她们有了新的选 项——比如单身生育,生孩子不一定要和结婚捆绑起来。生殖技术高速发展,也可以把卵子先冻起来留待合适的时机使用——让那个不停催促的闹钟见鬼去吧!这种种的设想、实践与“不婚不育”的态度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一种日渐清晰、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表达,这个主体意识与日益变得可行、可能的生育自主联系一起:生育不再与其他的条件捆绑,生育可以完全是一件让女性体验到更多自由的事。
3
有生之年携带女性之躯在女性世界里聆听和感知到的女性在生育经验上的异同,所观察到的与生育有关的种种变与不变,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女性生育的身体,既是女性感受和确立自身的存在,探索和发掘自我的基础,也是冲突频发困境不断的来源。满足与自由源于此,不甘与束缚也同样源于此。
这种矛盾感非常的现代。因为唯有进入现代,女人的身体才得以从那一被规限好的空间与职责中解放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得以“浮出历史地表”逐渐显影,女性的自我意识如混沌初开一般突生、型聚和发展,与曾经无声的他者状态已完全不同。身体能力的锻炼和彰显,证明女性与男性在很多方面本无区别或者只是存在人为定义的区别,女性理应得到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发展的机会。
但是,出走一圈之后女人们却发现,生育——与婚姻制度伴生的生育,似乎又将自己拉回原地。生还是不生,生几个,又成为一个“女性问题”,让女性向前迈出的脚步里多了几分犹疑与踟蹰。
当下的环境中,这些出现在女性身上的挣扎之痛与抵牾之声,依旧以一种不可见和不被重视的方式存在着。仿佛人口数据的变动只需要依靠政策的调整就能实现。但是身为女性,却无法不对这些女性内部始终沸腾着的声响与情绪报之以关注。为了理解这些动向,事实上也是为了理解自己,理解她人,或者,就是为了一解外婆那两张照片在我心灵上根种的谜团,为了让我每忆起外婆从另一个世界投来的目光时,不再是迷怔与失神,而是释然与抒怀,我开始了一系列的阅读与写 作。
我将检索的视线投向清末民国,因为就是从那时开始,生育与女性的关系,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女性在生育一事上可以是,也应该是自主的。来自西方的平等观、生育观冲击着古老的为宗族续血脉的继嗣论,以西医模式构建的诊所医院也逐渐取代由产婆和女眷构成的“女性生育空间”,女性对生育的认识和生育体验发生着改变,围绕生育的身体形成的权力网络也与以往有了不同。国家与公共卫生机构,现代人口治理技术与依然有强大韧性的生育文化,令女性生育的身体处在更为复杂的境遇之中。女性的身体上实则烙印着社会变迁的痕迹。从身体入手,识别这些痕迹,或许能够帮助我去“解 谜”。但是单一的社科术语和方法,或是某一种女性主义理论,在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女性经验时,都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且,即便是一些看似成熟理想的思路,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细加分
辨。例如自由主义立场的生育权概念与我国单身女性的冻卵需求就并非完全贴合。生育自然还关乎着难以被实证被量化的爱与牺牲,以及无穷无尽、无法诉说也无从分享的差异化的情感和身体体验——有些甚至是全新的体验。这些,也都是凭借单一的社科术语和方法所无法抵达的。
小说、电影、戏剧一类艺术作品恰好能弥补这些不足。在虚构的想象的世界里,被规范话语压抑的经验和声音得到释放,被整全的逻辑削除过滤的思维触须得到伸展,正义与公平得到更为语境化的表达。近些年来,女性题材的这类作品在数量上见长,“身”为女性的经验以不可遏制的方式发声显影成像。身体洞藏的欲望,生育触发的反思,由私人的——因此而常常被视为是“女性的”领地所掀起的质询公正的风暴,也在这类作品里盘旋回荡。这些作品打开了我的感官与思维,也启示了我的另一种写作。
于是就有了这本集合了书评、法评与艺评的集子。这些文章反映了我近几年在一些根本性的女性问题上的思考。其中有些已经公开发表,有些则是初次面世。这不是一个标准的学术论文合集,却可能有着学术论文集所没有的广度与趣味。这些思考也未必合乎时宜,但是,对于一个难以闭着眼睛恒定血压进行写作的人来说,却是日常的功课。当然,假若其中有某些段落让您眼前一亮点头称是,那都应归功于我的女性朋友们,她们对现实的洞察与批评,常给我诸多启发。那些注定存在的不尽人意之处,则完全由我个人担责。
马姝,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就读于湘潭大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10.10-2011.2)、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2013.9-2014.9)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性别与法律。著有学术专著《时代镜像中的性别之思》和《法律的性别问题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独立完成市、部、国家级的多个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目 录
001 自序 书从何来?
书评
003 被解放的女性身体?
010 “桑格热”之后
017 母性自主是如何从生育节制运动中消失 的?
025 露丝故事的启示
036 麦金农的敌人是 谁?
法评
049 超越“传统—现代”:清末民国堕胎犯罪化问题之再探
063 身体的绽出:女性主义生育观的走向
076 身体如何成为一个思考生育权的进 路?
086 激动与沉默:清末民国时期生育控制话语中的女性身体
094 单身女性冻卵案:前景未明时刻的必要审思
103 单身女性冻卵权利化路径的反思
114 生育权概念的虚实之辨
艺评
135 女性意识与“刁妇”逻辑的尴尬拼贴
——《我不是潘金莲》话剧改编中的得与失
143 作为内窥镜的母女关系
——对近年几部女性导演作品的分析
15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