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芳华正少年接续奋斗新时代
谨以此书献给为中国地质的历史和前途命运不懈奋斗的中国地质人。
公司即将迎来建司四十周年,回首四十年峥嵘岁月,一代代中国地质人走出国门,《走遍印度河》,逐梦《大洋彼岸》,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铸《铁军》,书写了《在海外,我们不是传说》的奋斗篇章。时至今日,当年的18棵青松已成林。
岁月的长河里,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记录、讲述而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那些人、那些事叠加在一起,浓缩成一部中国地质的发展史。
事非经过不知难。四十年来,一代代中国地质人坚守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员工谋福利;无愧于国,无愧于民,无愧于团队的企业宗旨;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形成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健康、诚信守约、简单高效、求实创新、有为有位、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探索坚持自营为主、可控分包、杜绝挂靠的经营方式;孕育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队基因;构建四轮驱动发展格局;坚持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努力做一带一路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践行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奋斗者的企业使命。四十年的不朽征战,中国地质的奋斗道路、奋斗机制、奋斗文化,给中国地质人烙印下不懈奋斗的精神印记,这支奋斗的员工队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爱党、爱国、爱企、爱家,他们是历史的英雄,是今天的脊梁,是未来的希望。
此时此刻,重温四十年奋斗历程,不是标榜功绩,而是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能走到今天?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所述温情与敬意,我们想让更多新时代的中国地质人,带着温情与敬意了解公司历史,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公司当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历史和时代孕育了中国地质的发展。中国地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从借款500万元起家的。中国地质18棵青松,仿佛小岗村的18个红手印
儿,标志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精神基因。四十年来,中国地质人靠着善于闯、勇于试、敢于冒的精神,在一个个能打出井水的地方找生意、站住脚、谋发展,亲带亲、邻带邻、同学带同学、朋友带朋友,为自己打造饭碗,一代又一代中国地质人接续奋斗的芳华,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
历史规律和时代问题同样挑战着中国地质。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基业长青难上加难。对个人而言,四十不惑,站上新的起跑线,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对企业而言,四十芳华,18棵青松业已成林,基业长青任重而道远。中国地质在过去通过自我革新、艰苦奋斗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挑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爬坡过坎的奋斗中艰难壮大。此时此刻,更应该问一问,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创业时期,中国地质探索坚持资产经营责任制,很多创业者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孕育出了艰苦奋斗的机制和文化。随着部分老员工的富有、大量新员工的加入,中国地质在新时代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如何传承在艰苦奋斗中孕育出的强者文化?如何保持自我批判的精神?如何让制度与时俱进,更加适应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创业时期,海外一线享有充分的决策权,中国地质是机动灵活的。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大,如何在务实高效和管理风控之间优化契合前线实际的方式?如何让听得见炮声的前线部队机动科学召唤总部炮火?总部又如何积极科学地履行监管、服务和支持?如何协调资金、人才、物资等战略资源,进而进一步提高公司价值创造能力?
创业时期,中国地质始终坚持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坚持拿阳光下的收入,通过为集体创造效益来赢得个人收入。当企业逐步做大,在专业细分、垂直管理等客观条件下,如何对掌握资源的人加强监管又防止损公肥私?工资、职位、奖金、评优等员工切身利益如何坚持价值导向?如何让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始终是公司不变的价值导向……
历史的大潮汹涌澎湃,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建司四十周年,这些时代的挑战虽不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但时间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从不驻足为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等待,也从不辜负对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许诺。他启示今天,告诉未来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如果每一次的自我忧患和批判,都能变成中国地质勇毅前行路上的一次提升或者对于时代问题的一次超越,那么这种批判就极其有意义。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此时此刻,谨以此书回望历史、观照未来,四十年砥砺初心,走过一程又一程,再出发仍是少年;四十年接续奋斗,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期待新时代的中国地质人,从公司历史中真实地触摸到深爱的中国地质,勿忘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天使命担当,朝着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梦想永久奋斗,一起向未来!
中国地质党委书记、董事长:孙锦红
中国地质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建新
后记
转眼已是2022年10月,窗外天空澄明,月色铺满大地。弥漫桂花香气的秋风,抚动着婆娑的树影,像在翻阅久远的往事。
这一年,因专注采访与写作,虽有疫情侵扰与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时间仍然像长了翅膀。书名青松成林,是说中国地质由最初成立之时只有被誉为18棵青松的18位员工,发展到如今上万人的队伍,恰如几株稀疏的松苗,已成蓊蓊郁郁的青松林。
完稿本应释怀,可中国地质人那些动人的故事,仍在内心回旋激荡,有千般感慨万种慨叹之感。通过深入采访,中国地质的历史和中国地质人的精神,带来的震撼非同一般。
2021年初夏,第一次接触中国地质人,他们是中国地质纪委办主任盖文红和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程俊斌。盖文红文静娴雅,举止大方得体,她在中国地质工作时间长,寥寥几句,便将中国地质的发展脉络勾勒而出。程俊斌军人出身,说话严谨果断,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中国地质的发展。很快,我们就被他们的介绍所吸引。中国地质人的事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而言,是遥远而陌生的故事,像传奇又像传说。
中国地质的创业过程如同一篇伟大磅礴的史诗。从诞生开始,中国地质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就注定其发展的艰巨性和传奇性。
中国地质业务领域遍及海内外,其历史浓缩了国家和时代的精神,也体现了一代代中国地质领导人的智慧、胆略及担当。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中国地质从1983年的18个人开始,逐渐汇聚成有中外员工上万人的队伍。悠悠四十年历史长河,吸收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理念的跨国领导人及精英人才,他们运用聪明智慧,发扬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创造了数不尽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业绩,更主要的是,无论何时,他们都展示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他们赤手空拳而去,却满载而归。用他们智慧的思想和勤劳的双手,为国家赚取外汇,创造财富。几十年来,他们无怨无悔地履行着中国地质人的箴言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员工谋福利。
解读中国地质有很多视角,精神的、物质的、历史的、时空的、文化的,甚至是社会性的。从精神视野来全面认识和挖掘中国地质的独特性,才能够深层次地找到中国地质的精神内核和触及灵魂的文化内涵。
追梦的路上,他们是一群怀揣中国梦的籽粒,又是没有代号的默默无声的民族英雄。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刚健质朴的中国人,又是坚韧不拔具有民族血性的英雄群像。无论是身居海外的员工,还是承担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员工,都是中国地质高高丰碑中的一分子。
中国地质人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孤单、忧虑、恐惧,甚至无望。但他们又是英雄,他们执着、坚强、刚毅、勇敢。他们坚韧不拔,能守住内心的向往和光明,能坚守对未来的梦想,履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五种精神,迈过一道道坎,战胜一重重困难,飞越一座座高山,最终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地质广阔无垠的平台上,每个人的能力得以锻炼,才能得以施展,最终锻造成为更优秀的人。
中国地质人在海外,团结一致,心心相印,结下了深深的兄弟之谊。他们并肩前行,见贤思齐,为中国地质的发展尽心尽力。他们爱集体,爱祖国,爱中国人至高无上的尊严。他们重情重义,懂得收获果实和选择人生的不容易。他们用干干净净的灵魂,共同擎起中国地质湛蓝明丽的天空。
采访与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因中国地质人的拼搏热泪盈眶。作为作者,我们不能辜负那些人、那些事,不能辜负中国地质人的信任与期望。因此,在时间紧迫与疫情考验的双重压力下,我们不管盛夏寒冬,或奔波于采访的路上,或安静地坐在寂寞的深夜,真情地叙述中国地质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书中的文字,像满载记忆的镜头,回放和再现那些怀揣青春梦的中国青年,雄鹰一般,告别祖国和亲人,翱翔天际。
四十年的历史跨度与海内外业务领域的广度,不仅造就了企业独特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浓缩了时代与政策、措施、制度等方面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变迁。这种博大宏阔的时代感和地域性,不是一本书能涵盖的。而本书仅有的文字,也无法兼顾每一个场面、每一段风雨及每一位中国地质人。但是,中国地质人群星闪烁,写到的或没有写到的,都一样属于中国地质的闪耀星空,都是中国国家队博大群体的一员,都有一样的光辉和荣耀。
从2018年开始,中国地质尊重自然顺应时代,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壮大,立足当下看未来,在不断开拓国际业务市场,继续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下,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业结构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中国地质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设及国内民生工程等纳入主要业务发展范畴,将改变国家生态环境为己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国家队核心技术和平台优势,积极投身生态革命,以此报效国家,层层推进,汇聚成为一篇恢宏澎湃的交响
乐章。
悠悠四十年,有风平浪静,也有步步惊心;有惊涛骇浪,也有柳暗花明。漫漫征途,不管怎么跌宕起伏,勇敢的中国地质人,总是坚定地向着未来扬帆。凭着五种精神,谱写了艰苦奋斗的恢宏诗篇,走过了不同凡响的四
十年。
本书描述了中国地质人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成就,也记录了中国地质人所到之处的地理概况,着意体现中国地质人开疆拓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壮举。他们走到哪里,就将中国故事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撒向哪里。他们是勇往直前的国际工程开拓者,也是中华文明的播种者和传播者。在增强各国友谊和让海外国家重新认识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地质人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书不但赞美和讴歌中国地质的五种精神和中国地质人的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也意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地质的渊源,了解中国地质人的重情重义,了解中国地质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优秀传统。不过,我们相信本书只是中国地质企业文化的序曲,是中国地质伟大磅礴发展史诗中的一个片段或侧影。今后的中国地质,将迎来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局面。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得到很多支持与关怀。真诚感谢中国地质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王庆祝的精心策划与指导,使本书遵循注意点面结合,尽量覆盖面广泛,多展现一线中国地质人的精神面貌的原则,更感谢他在思想性、艺术性等细节方面的严格把关,使书中人物的各种优秀品质得以立体地呈现。
感谢季戈非主任对写作采访过程中投入的大量精力与辛劳。2021年底北京极冷的一天,他和赵健冒着漫天飞舞的大雪,不辞辛劳,一直陪我们采访到深夜。2022年酷暑,他和吕中宇助理冒着被疫情感染的风险,陪伴我们去四川采访。乐观的季主任事无巨细,有时会提醒我们采访中重要的细节,有时会耐心地补充解释,大家都精疲力竭时,他还会幽默地鼓励我们,让我们在欢快中继续采访。
程俊斌主任和赵健是采访活动的策划者和联络人,也是我们材料收集和书写过程中的智囊团,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程主任谦虚睿智,一同采访时他善于引导和激励,让我们受益匪浅;写作上他积极出谋划策,参与书稿的构思、提供整体设计方案和雕琢细节。感谢他真诚合理的建议,更感动于他设身处地地鼓励我们战胜困难,增强采访和写作的信心。中国地质人谦虚厚重的涵养在他这里一览无余。
还要感谢各分、子公司的领导,感谢他们对书稿不厌其烦地勘误,他们追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做人原则令人敬重。
最后,要真诚地感谢责编朱莲莲老师,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体量庞大的书稿进行细致的梳理调整,本书才得以如此精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蓦然回首,对中国地质,突然感觉有一种深深的留恋。那些人,那些事,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俨然感觉自己已经是中国地质的一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美好与遇见。
金光闪闪的生命之火
悄然带上了中国地质的斑斓
某个时候,也许又会不期而遇
一个,一千个,一万个
那些身披霞光与云彩的前行者
他们挑起熠熠生辉的使命,铿锵前行
收藏走过的路,憧憬前方的风景
在荒漠或繁华城市,铸造波澜壮阔的人生
2022年10月16日
刘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