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珍藏的记忆和质朴的语言,具象化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那场石油大会战中,有着无数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朴实无华的回忆。这些故事将使读者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了解,读懂那代人,为何会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并创造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未走远,将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抢救“老会战”的珍贵记忆,推进大庆石油会战史的挖掘、阐释和宣传,大庆晚报社与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合作创办了“会战红色家谱”专栏,记者和专家学者遍访亲历者、见证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听他们深情回忆波澜壮阔的会战岁月,讲述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和热爱。
这是一幅石油会战者的群像,是一篇大庆精神的英雄谱,是一首时代的恢弘史诗。动人的记忆永不褪色,伟大的精神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展卷阅读,相信会带给您温暖与力量。
在记录中传承精神
1958年2月,党中央做出
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
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满
怀豪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
广袤的松嫩平原,展开艰苦
的地质勘探,终于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发
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2月
20日,党中央批准了石油工
业部党组《关于东北松辽地
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
部署的报告》,一场声势浩
大的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帷幕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甩
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实现了我国石油基本自给,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
业的落后面貌,开辟了新中
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大庆石油会战所取得的成果
永载史册,留下的宝贵经验
、铸就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
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
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中
强调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
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
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
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
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会战”是对在1960年
初至1963年底,参加大庆
石油会战的57000余名会战
职工的统称和敬称。作为大
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的会
战经历和集体记忆是大庆油
田历史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
展史上最耀眼的篇章,是留
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
庆精神铁人精神,抢救“老
会战”的珍贵记忆,推进大
庆石油会战史的挖掘、阐释
和宣传,大庆师范学院大庆
精神研究基地与大庆晚报合
作创办以普通“老会战”为视
角,两代石油人传承弘扬大
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基调的
“会战红色家谱”专栏系列纪
实作品,在《大庆晚报》连
载至今。这些默默无闻的“
老会战”积极配合,倾情讲
述,让我们在感动中重温那
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使得大
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加鲜活和
具象化。他们的一言一行春
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着
“油二代”“油三代”的工作和
生活,推动大庆精神铁人精
神和会战优良传统与作风薪
火相传,生生不息。2022
年,“会战红色家谱”专栏被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
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黑龙
江省新闻名专栏。
2023年是铁人王进喜诞
辰100周年,2024年是工业
学大庆60周年。在中共大庆
市委宣传部和大庆师范学院
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庆师
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与
大庆晚报通力合作,会同石
油工业出版社精心编辑、结
集出版《会战红色家谱》(
第一卷)(第二卷),这是
合作各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文化思想,推进红色文化
传承发展,大力弘扬大庆精
神铁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标
志成果。
记录是为不被遗忘,传
承就是最好的纪念。《会战
红色家谱》(第一卷)(第
二卷)的编辑出版既是一场
记录、一次纪念,更是一种
传承。真诚希望广大读者在
本书中感悟到以铁人王进喜
为代表的会战职工充盈着的
爱党忧国的忠诚信念、忘我
拼搏的创业激情、艰苦奋斗
的生命底色、科学求实的工
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
操,以此凝聚起当好标杆旗
帜、建设百年油田、推动新
时代龙江振兴发展、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
礴伟力。
陈立勇,1982年10月出生,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现任大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主任、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聚焦大庆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领域,主持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央“马工程”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先后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主讲课程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姥爷龚占涛是我心目中的会战英雄
“大工匠”孙广宽的陈年小故事
在铁人身边实习让他铭记一生
康部长救了我老伴一条命
老会战张清杰的两次“改行”
我在野狼的“陪伴”下完成巡井
父亲的“八字箴言”鞭策我一生
一对教育拓荒者的会战轶事
学生被她“拽”进考场改变一生
那个寒夜铁人将车让给了她们
党培养我走上光荣的三尺讲台
会战首位报务员日记中的芳华
回首“白衣铁军”的会战岁月
一把“会战管钳”陪他走过58年
两辈人都成了1205队的“铁粉”
老会战张学斌的人生三部曲
孙铁森与三矿五队的不解之缘
忘不了铁人那碗羊奶的醇香
与郭宝义“面对面”追忆往事
警嫂杨俊芳手表总“快”5分钟
当年他三次前往核试验场
张启华镜头中的石油大会战
别样王启民
父亲心中流淌出的石油赞歌
孙兆利和经典话剧《初升的太阳》
大庆市歌昂扬旋律背后的故事
守着千件皮衣却把自己冻感冒
“一捆、一口、一个漏斗”真管用
自力更生精神让会战职工吃饱肚子
陌生人的一碗茄子仍是回忆里的温暖
1205之“谜”:干干净净杠杠服
蚊子咬人不能打棉裤冻僵站起来
西油库那场浪漫的“秀恩”爱
听到铁人的声音曲贵金“蒙圈”了
总理接见的“假小子”原是大辫子姑娘
野狼是我消除寂寞的旅伴
周总理帮我化解小尴尬
蒋纯亮“三无讲台”传真知
救命的“面包”差点要了人命
当年我们8人一天建一栋干打垒
娃娃“连长”张雪玲的苦乐往昔
零下40摄氏度穿棉袄冲“澡”
“大才子”盯上“最拉风姑娘”
胡文乐的会战记忆都是正能量
缝补厂精神通过她的嘴传遍全国
豪横“女汉子”刘培芬
张月娥“搭错车”开启燃情岁月
铁人牵红线成就一桩好姻缘
刘新生的3个会战特殊记忆
湘妹子到油田“没有遭不了的罪”
“闪婚”姑娘邹黔清的跳跃人生
“老庞小庞”和铁人的故事
功劳最大的薛队长“缺席”了
没有一分钱奖励却倍感自豪
他曾是周总理临时通联专员
焊花飞溅中上演谁说女子不如男
“油田新手”造出威武“龙门吊”
“顺风耳”避免了一起重大停产事故
每人3个特制饺子好“奢侈”
当天我背着教材走了上百里
让每一个数据都经得住历史检验
铁人触景生情与观众一起流泪
我差点成了铁人的兵
“嘎嘣脆”的“小丫蛋”刘书勤
美丽姑娘一生“嫁给”大庆
王秀文的幸运与缺感
孟晓汉热血青春的两场大战
当年他挎枪吓跑偷油人
枕头下的饭票一张也没丢
王如义铭刻一生的“三把火”
老会战黄义成的“人生三部曲”
她是当年西油库唯一的女电工
为抢工时困得栽进“水泥堆”
“限量版红旗”诞生记
国宝级专家为了会战搞“副业”
做一枝杨柳插在哪里都生根
苦练半个月 “降服”小焊珠
从不向工作认输的董庆云
见困难就上的“拼命三郎”李有春
为看《红色娘子军》误了火车
一个瞌睡让吕成林铭记一生
“昂贵的”馒头一毛钱一个
为洗把脸上演偷冰囧途
女宿舍的夜间大保镖
铁人就像自家大哥
“会战黄继光”扑向燃烧的油罐
部长让“刘福”有了更深寓意
“泵爷”的旅“油”奋斗史
我的孩子生在会战年代
老师先过筛子当“考生”
二十勇士的“管道之战”
王思钧凭双脚走成油田“活地图”
好司机步行接妻女出院
张新兰的天平总是偏向事业
“愣小伙”被吓到“腿发软”
临时救场范桂林成了女主角
“孩子王”建起延安式“保育院”
他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
李广余是油田上的“蓝领发明家”
才子徐志良的“红歌记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