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大夏书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第3版) 读者对象: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
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到认知主义,从积极心理学到脑神经科学,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到社会化和情绪发展,从动机到特殊教育需求,从自尊到自我效能和自我归因,本书全面解读了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阐释了心理学规律如何在课堂内智慧地运用,如何使教与学更有效,以及为什么这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各种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帮助教师理解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有效的教学风格。
1.从传统的行为主义到最流行的积极心理学, 从学习困难到心理治疗,全面呈现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
2. 从结构到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
3. 心理学与教育学融合,课堂教学更有效
4. 丰富的案例和活动,促进教师反思
第3版译者序
本书第3版是为了当下教师面临的种种境遇和挑战而写。
本书2016年在国内出版,至今已时隔八年。这几年,我们见证、亲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包括长达三年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横空出世、中国人口负增长、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实施,等等。这些都或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方式。而在微观层面上,这几年,普罗大众的情绪正悄然变化,看看我们所熟知的流行语和关键词吧——“怼”(2017)、“佛系”(2018)、“我太难了”(2019)、“内卷”“emo”(2020)、“躺平”(2021)、“精神内耗”(2022)、“社死”(2023),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已经陷入了内卷—压力—脆弱—安全感低—内卷……的恶性循环之中。
广大教师和学生也未能幸免,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普遍和棘手。《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50%抑郁患者为学生,多么让人痛心的数据!尽管学生患者中有63%的症结是在家庭中受到了忽视或严控而导致的,教师们却义无反顾地把关爱和支持这些学生的工作承担了下来。
可问题是,老师在完成繁忙的教学任务、应对各种检查和评估、处理学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等工作的同时,如何调整、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恰逢其时的是,本书第3版新增和调整的内容中一个突出主题正是“照顾好自己”。作者长期追踪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践,非常关心教师个体在长期职业生涯中的幸福感和韧性。作者结合心理学在教育中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不仅介绍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教练心理学与韧性”等教育心理前沿,而且增加了教育研究方法、扩充了心理技能训练等相关内容,期望为教师披上“铠甲”、充实“武器”,帮助教师把自己打造成“六边形战士”。相信会对教师读者们非常有助益!
作者在第3版中进行了大幅调整,新增和调整的内容达到三分之一。具体包括:新增“心理健康”“教练心理学与韧性培养”“放松法”“阅读、推理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电子化学习”五章,将第一版中的“发展心理技能”一章扩展成了“目标设定”“心理意象”“自我对话与认知重组”三章,其他各章内容亦有局部增减。经过如此调整,第3版从原来的15章增加为22章。
第3版的翻译工作仍然凝结了多位伙伴的努力,团队成员及分工是:李茹柳(第12章)、范晓宇(第13、16章)、刘雨馨(第14、15章)、郝佳颖(第17、20章)、沈奇源(第18章),以及笔者(负责审校和其他章节新增内容翻译)。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翻译过程也是走出疫情阴霾的过程,团队成员克服了新冠疫情反复、封校时的种种不便,克服了新冠阳后身体的发热、疼痛、咳嗽等种种不适,终于完成了翻译工作。
最后,愿本书对你有启发、有帮助!愿作者保罗安息!
张 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4年1月
译者序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心中出现了这样的疑问:这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教材吗?这是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或者学习心理学的书吗?随着翻译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发现这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视角”,而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经典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到认知主义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心流到脑科学的神经系统,从“自我”认知发展到儿童社会发展,从动机到特殊教育需求,等等。这些理论都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将本书归入任何一种单一的心理学理论书籍。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写给教师的心理学书籍?作者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回答。一方面是理论的,作者为教师提供了很多能够应用的心理学方法,比如启发法、焦点解决、心理意向等方法;另一方面是实践的,作者很用心地在每一种心理学理论和视角中都加入了“反思”或“活动”环节,引导读者利用刚阅读过的理论进行练习和反思,这些环节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各种教学场景,而且非常具有开放性,能够帮助教师思考、构建个人的教育哲学。
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效能,同时不拘泥于有限的心理学视角,作者还借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方法讨论了什么是“高效教师”,从心理学理论和“有效教学”的视角讨论了“理想的”教师。不过,作者认为“理想的”教师可遇不可求,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者,因此鼓励教师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拿到驾照之后,你才真正开始学习如何驾驶”。
正如作者所说的,对于教师读者而言,可以通过阅读此书对各种心理学视角有所了解,也许当自己的学生出现“情况”时,并不能像专业的心理学从业者那样做出精准的判断并开出对症的处方,但因为对学生的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有所了解,因此可以采取一些对学生有帮助的措施。我想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者,我推荐一线教师、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者和教师教学培训人员,以及其他对教学和心理学感兴趣的伙伴阅读此书,你一定会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本书的翻译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初译安排是笔者(前言、序言、1.7-1.15、8、9、10)、郝杰(1.1-1.6、3、4、5.1-5.5、7)、薄亚男(2、5.6-5.8、13、14、15)、武秀英(6、11、12),武秀英、马荣、王博和赵月对全书进行校对,笔者对全书进行审校,翻译过程中还得到了修文乔博士和马蕾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任红瑚编辑的耐心和支持。由于语言和专业水平有限,翻译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张 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年3月
前?言
我怀着极大的悲痛写下这篇前言。认识保罗还是在2004年,当时他刚开始在伍斯特大学工作,也是那年他成为了我的博士生导师。在我们整个相识过程中,尤其是在他临近生命尽头的时候,他以善良的天性和应用心理学为我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持。他带着我加入自行车骑行运动,我们经常骑行上班。他总是在我们长途骑行的陡峭坡段中从心力上(有时在体力上)支撑我。我们在骑行时讨论心理学的时间,仅次于在喝咖啡时讨论心理学,而我们的书就是在咖啡中诞生和发展的。
就这样,16年过去了,直到他离世——54岁的他与癌症的斗争失败了。在随后的许许多多个时刻,我整个头脑都是对他的回忆:永远积极、总是帮助、极其善良、机智敏捷,还有超越他年龄的智慧。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很痛苦,因为我似乎还能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音,或者想起我们在写各个章节时所处的空间。最后一次编纂索引是在大学食堂里,在那里我们喝了一整天的咖啡。
保罗非常受学生和同事发自内心的爱戴,他在相识的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身边放着一大杯咖啡。虽然外面阴云密布,但阳光在云间闪烁。在追忆时刻,我一次又一次想到的是他的坚忍不拔,他所说的需要“控制可控因素”,以及要控制自己对不可控因素的情绪。事实上,随着过去一年中世界的变化,这样的话语从未在教育界引起过如此清晰的共鸣。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对于世界、社会和教育,我们都很难知道我们能控制什么,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书不仅有关于教学心理学的章节,还有关于在这个时代如何支持学习者的章节。与变化共生,尝试新事物,反思实践,以及最重要的,照顾好自己——这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回到了课堂教学中,发现有趣的是,我时不时就会用到本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凭借所积累的课堂经验,我已经能够评估我们在这些章节中提供的内容,反过来,我也体会到心理学是如何与教师职业融为一体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书是为了帮助教师支持学习者而写的,但许多原则和技巧也适用于我们教师自身。通过实践这些技巧和原则,并体会它们如何发挥作用,你就可以在学习者身上充分运用它们。
我希望你能经常翻阅本书,领会在最伟大的职业中,心理学和教育的融合。
斯科特·巴克勒
2020年7月于伍斯特
保罗·卡斯尔(Paul Castle) 英国伍斯特大学高级讲师,运动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会的副研究员。他为各学科的客户提供应用心理学咨询服务,特别侧重于为教师和讲师提供个人和小团体支持,以缓解压力、抑郁和职业倦怠的影响。
斯科特·巴克勒(Scott Buckler)曾担任中小学教师、电子学习开发者以及首席讲师。主要在四所大学任职,讲授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电子学习和领导力等课程。拥有人类学博士学位,并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
译者简介
张 浩 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在读教育博士(Ed.D)。现任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主要从事高校战略和教师发展相关工作和研究。
目 录
第3版译者序 / 001
译者序 / 003
前 言 / 005
教师标准 / 007
序 言 / 009
第一部分 教育领域的心理学视角
第1章 心理学的经典学习理论 2
1.1 本章简介 / 2
1.2 心理学视角 / 2
1.3 心理学的起源及范式转变 / 4
1.4 万物有灵论 / 5
1.5 理性主义和笛卡尔的二元论 / 5
1.6 经验主义 / 5
1.7 结构主义与机能主义 / 6
1.8 心理动力学视角 / 7
1.9 行为主义的视角 / 8
1.10 人本主义的视角 / 10
1.11 认知主义视角 / 12
1.12 生物心理学视角 / 14
1.13 进化的视角 / 14
1.14 从应用的视角概述交互作用论 / 16
1.15 小结 / 16
1.16 拓展阅读 / 17
第2章 心理学中的当代学习理论 18
2.1 本章简介 / 18
2.2 积极心理学 / 19
2.3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校本研究 / 21
2.4 心流 / 22
2.5 在课堂中发展心流 / 23
2.6 课堂心流研究 / 25
2.7 与教育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的未来 / 26
2.8 超个人心理学 / 27
2.9 超个人教育学 / 29
2.10 小结 / 30
2.11 拓展阅读 / 31
第3章 高效教师 32
3.1 本章简介 / 32
3.2 高效的含义 / 33
3.3 学生眼中的高效教师 / 34
3.4 研究者眼中的高效教师 / 39
3.5 学生视角和研究者视角的整合 / 42
3.6 高效教师的七个习惯 / 43
3.7 关于高效教师研究的主要发现 / 47
3.8 小结 / 48
3.9 拓展阅读 / 48
第4章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哲学与心理学 49
4.1 本章简介 / 49
4.2 哲学与心理学 / 49
4.3 哲学与教育 / 51
4.4 启发法 / 53
4.5 反思实践 / 54
4.6 观点整合 / 57
4.7 小结 / 58
4.8 拓展阅读 / 59
第二部分 学生个体
第5章 神经和身体发育 62
5.1 什么是发展 / 62
5.2 儿童的生理发育 / 63
5.3 大脑的发育 / 64
5.4 大脑半球的偏侧性和局部机能 / 69
5.5 神经元之间的交互作用 / 73
5.6 运动神经系统的发展 / 73
5.7 小结 / 80
5.8 拓展阅读 / 81
第6章 感知和认知发展 82
6.1 本章简介 / 82
6.2 感知发展 / 82
6.3 儿童的认知发展 / 87
6.4 注意力、专注度和记忆 / 91
6.5 认知理论在课堂上的应用 / 99
6.6 小结 / 101
6.7 拓展阅读 / 101
第7章 社会化、情绪发展与个性 102
7.1 本章简介 / 102
7.2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 102
7.3 儿童的情绪发展 / 105
7.4 个性 / 112
7.5 小结 / 120
7.6 拓展阅读 / 121
第三部分 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8章 理解自我 124
8.1 本章简介 / 124
8.2 自我 / 125
8.3 主体我 / 126
8.4 客体我 / 128
8.5 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结合 / 130
8.6 阿萨鸠里和心理综合 / 130
8.7 心理综合与教育 / 130
8.8 威尔伯与AQAL / 131
8.9 元认知 / 133
8.10 自我形象和自尊 / 133
8.11 自我效能 / 135
8.12 自我归因 / 137
8.13 培养自我 / 138
8.14 小结 / 139
8.15 拓展阅读 / 139
第9章 理解特殊教育需求、残疾和全纳(SENDI) 141
9.1 本章简介 / 141
9.2 儿童个体的传统视角 / 142
9.3 SEND操作规程 / 143
9.4 自闭症系列障碍 / 144
9.5 阅读障碍或特殊学习困难 / 147
9.6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153
9.7 言语、语言和交流需求 / 157
9.8 行为、情感和社交需求 / 158
9.9 中度学习困难 / 159
9.10 天赋和才能 / 159
9.11 全纳 / 160
9.12 对实践的重新认识 / 161
9.13 小结 / 161
9.14 拓展阅读 / 162
第10章 动机 163
10.1 本章简介 / 163
10.2 动机是什么 / 163
10.3 动机的心理学视角 / 164
10.4 动机的行为主义视角 / 165
10.5 人本主义视角 / 169
10.6 自我决定理论 / 172
10.7 小结 / 176
10.8 拓展阅读 / 176
第11章 将心理学融入课堂 178
11.1 本章简介 / 178
11.2 宏观视角:主题重叠 / 178
11.3 微观视角:对个体的积极影响 / 180
11.4 积极与消极 / 182
11.5 焦点解决模式 / 183
11.6 认知行为疗法 / 186
11.7 保持积极 / 187
11.8 小结 / 188
11.9 拓展阅读 / 188
第四部分 心理健康、幸福感和韧性
第12章 心理健康 190
12.1 本章简介 / 190
12.2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下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CAMHS) / 190
12.3 定义心理健康 / 191
12.4 校内心理健康 / 193
12.5 观察并识别“征兆和症状” / 195
12.6 心理健康机构 / 196
12.7 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获得大众关注? / 198
12.8 临床背景下的心理健康 / 200
12.9 测量心理健康 / 201
12.10 情绪与表情符号 / 203
12.11 学校环境下的心理健康 / 204
12.12 学年周期:遵循季节性模式? / 204
12.13 国家课程与心理健康 / 206
12.14 何时“转诊”? / 208
12.15 数字(电子)心理健康:益处、挑战和影响 / 209
12.16 小结 / 210
12.17 拓展阅读 / 210
第13章 教练心理学与韧性培养 211
13.1 本章简介 / 211
13.2 语境化的韧性 / 211
13.3 教练心理学的起源 / 211
13.4 教练心理学与咨询、临床和教育心理学的融合 / 213
13.5 何为韧性? / 213
13.6 通过培养韧性来应对心理健康挑战 / 214
13.7 体育和商业中的韧性与教育中的韧性类似 / 215
13.8 商业中的韧性 / 215
13.9 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韧性 / 216
13.10 军事环境中的韧性 / 218
13.11 教育中的韧性 / 220
13.12 小结 / 224
13.13 拓展阅读 / 224
第五部分 心理技能训练
第14章 目标设定 226
14.1 本章简介 / 226
14.2 教育与目标设定 / 227
14.3 什么是目标设定? / 227
14.4 哪个视角:结果、表现、过程目标? / 227
14.5 目标设定的心理学原则 / 229
14.6 有效利用目标设定 / 231
14.7 目标设定准则 / 231
14.8 常见的目标设定问题 / 233
14.9 SMART 目标设定法 / 233
14.10 其他目标设定方法 / 234
14.11 小结 / 235
14.12 拓展阅读 / 236
第15章 心理意象 237
15.1 视觉化和意象 / 237
15.2 内部意象与外部意象 / 238
15.3 意象的机制 / 239
15.4 意象的操作化 / 240
15.5 利用所有感官增强意象作用 / 240
15.6 编写意象脚本 / 241
15.7 事前的意象练习 / 244
15.8 事后意象练习 / 245
15.9 意象脚本 / 245
15.10 情景设置 / 246
15.11 情景道具 / 246
15.12 小结 / 246
15.13 拓展阅读 / 246
第16章 自我对话与认知重组 248
16.1 本章简介 / 248
16.2 何为自我对话?何时使用? / 248
16.3 促进课堂上的自我对话 / 250
16.4 自我对话应该成为一种本能或第二天性 / 251
16.5 认知重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内心的声音 / 251
16.6 认知重组的时机 / 252
16.7 认知重组的阶段 / 252
16.8 小结 / 253
16.9 拓展阅读 / 253
第17章 放松法 255
17.1 本章简介 / 255
17.2 避免倦怠 / 255
17.3 放松的原理 / 256
17.4 呼吸的重要性 / 257
17.5 常见的放松过程 / 258
17.6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 / 258
17.7 自生训练法(或自我暗示法) / 259
17.8 冥想与正念 / 260
17.9 生物反馈法 / 263
17.10 放松技巧适用于何时? / 263
17.11 小结 / 265
17.12 拓展阅读 / 265
第六部分 循证教育
第18章 阅读、推理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 268
18.1 本章简介 / 268
18.2 专业持续发展 / 268
18.3 基于研究的教学及其同义词 / 270
18.4 聚焦 / 271
18.5 阅读 / 272
18.6 研究 / 278
18.7 合理论证 / 280
18.8 定量分析 / 281
18.9 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 / 281
18.10 定性分析 / 284
18.11 数据编码 / 285
18.12 小结 / 287
18.13 拓展阅读 / 287
第七部分 课堂实践
第19章 学习环境 290
19.1 本章简介 / 290
19.2 教室布局的心理学 / 291
19.3 年龄和性别差异 / 292
19.4 颜色心理学 / 293
19.5 字体心理学 / 293
19.6 学习风格、个性化学习或教师素质 / 294
19.7 结构、秩序和所有权 / 295
19.8 学习氛围 / 295
19.9 行为“管理”? / 296
19.10 表扬还是不表扬? / 301
19.11 小结 / 302
19.12 拓展阅读 / 302
第20章 电子化学习:教育的新前沿? 304
20.1 本章简介 / 304
20.2 什么是电子化学习? / 304
20.3 电子化学习的类型 / 306
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获得大众关注?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心理疾病的污名化问题受到了抨击,因患病而产生的羞耻感正在逐渐减少(Murman等,2014年;Yau等,2011年)。心理健康问题在30年前往往难以启齿,而现在年轻人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更加从容、开放。我们上述提及的以及其他未被提及的各种心理健康机构,对祛除心理疾病污名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早期意识是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健康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本书认为,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早期意识更为重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引入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而工作人员的早期意识对确保教育系统中儿童心理健康十分必要。专项培训在促进校内心理健康方面很受欢迎。教师其实并没有必要通过培训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辅导员,除非想要改行,但有一些重要的课程,只需要投入一点精力来学习,就可以受益匪浅,还能与同事分享经验。
心理健康急救课程(Mental Health First AID,MHFA)就是其中之一,该课程最初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开发,在国际上得到23个国家的认可,并于2007年由英国卫生部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 England,NIMHE)实施,作为改善公共心理健康的国家政策的一个要素。该课程适用范围广,无论什么职业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对于教师,特别是对中学教师来说,有很多益处,因为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比较多。此外,该课程通过苏格兰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Scotland),由教育心理学家实施青年心理健康急救课程(MHFA-YP),该项目得到了积极评价(Currie和Davidson,2015),在该课程的发起国澳大利亚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Hart等,2016年)。此外,英国的中等教育幸福感(Wellbeing in Secondary Education,WISE)项目考察了MHFA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幸福感的影响(Kidger等,2016)。
心理健康急救课程旨在根据物理急救原则,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帮助。课程介绍了如何识别与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发生的征兆,以及如何帮助患者,让他们平静下来,或是针对具体的症状,应该避免哪些言语及行动。“花10分钟在一起(Take 10 Together)”是为2016年世界心理健康日开发的工具包,已由心理健康急救课程进行改编,可供各年龄层使用(https://mhfaengland.org/mhfa-centre/resources/take-10-together)。教师可以使用教师专用版,还有一个校园版供年轻人使用,我们将对该版本展开讨论。现代校园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压力,如霸凌行为、学业压力以及社交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等,年轻人感受到这些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该现象并不罕见,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无法避免的,年轻人只有得到充分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并从中受益。工具包的出发点在于,以非对抗性的方式与学生相处10分钟,探讨心理问题。这种形式过去被称为“聊天”,当然现在仍是如此,但不同之处在于潜在目的,这决定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以及通过这些问题探究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在MHFA英国网站上有一个信息图表,可供教职员工下载使用,表12.2将该信息图表进行了整合,简洁明晰,以供参考。
表12.2 MHFA “花10分钟在一起”改编版
来源:改编自MHFA(2017)“花10分钟在一起”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