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系列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中国的道教史,书中包括了: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隋唐时期的道教、宋元时期的道教、明清时期的道教等内容。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为《中国读本》系列之一,介绍了中国的道教史,全书共分为五章内容。
金正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游学、演讲于欧美、日本及香港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宗教、科学、金属资源考古诸科,自著、合著、编撰、参与编撰著作十四部,发表中英日文论文九十篇。
引言
第一章 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
一 《太平经》的成书及其宗教学说
二 张角与太平道
三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四 《周易参同契》与汉代的方士
五 道教的出世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一 魏晋时代风气与道教的发展
二 葛洪与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 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造
四 陆修静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五 陶弘景与道教的神仙世界
六 楼观道与佛道之争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
一 隋代的道教
二 唐王朝与道教
三 唐代符■派道教
四 唐代道教炼丹术的兴盛
五 唐代著名道教人物
六 唐末五代的道教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道教
一 宋王朝与道教
二 道教符■派的发展
三 道教内丹成仙信仰的流行
四 道教尊神信仰的演变
五 全真道的兴盛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道教
一 明王朝与道教
二 《道藏》的编修
三 明清流行的道教俗神信仰
四 明清两派道教与民间宗教
五 道教的衰落
结语
这部“神书”就是后来人称的《太平经》。唐时人见到的这部书,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分部的,每部17卷,共170卷。现今保存在《正统道藏》(明代官修的道教经典总汇集)中的《太平经》,是一个残本,只有57卷。不过,已有人根据引用过它的其他古代书籍资料,加以校刊整理,使我们能够了解它的基本面貌。
从内容看,这部书不是某一个人所写,而是经过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的。宫崇说是从他师傅于吉那里得到的,其实他自己也可能参与了这部书的编造。于吉、宫崇这些人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部书?大致看看书的内容,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假托神人降世,要帮助最高统治者“去乱世,致太平”。针对东汉晚期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它开出了一剂宗教药方,希望挽救濒临崩溃的刘姓王朝的封建统治。书中提出很多具体政治改良主张,如统治者应先讲仁义道德,不得已再用刑法手段,以免冲突扩大;皇帝应当知人善任,疏远奸险小人,重用有能力的正派人;制订政策措施时应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贯彻时注意沟通老百姓的意见;反对官府横征暴敛,搜刮无度;提倡周济穷人,救度危难;劳动者自食其力,不劳而获有罪,等等。其中既有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内容,也有批判社会现实的言论,同时也在很多问题上反映了农民的一些愿望和实际利益要求。
这部书把帝王比作人体的心,把百官大臣比作大腿臂膀,把老百姓比作手和脚,说心要是愁苦不安,大腿臂膀就会胡来,手脚就要乱动不止,也就是“百姓流荡”,社会不稳。它要使帝王欢乐无忧,“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书中宣称,只要君、臣、民三者齐心合力,上下配合,“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在政治上主张缓和阶级矛盾,搞和平共处。
《太平经》反复强调,一种神秘的“太平之气”就要来到,天下即将太平。以这种神秘信仰为核心,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在解释宇宙起源,万物的生成,社会运行的兴衰治乱,人性的善恶等问题时,它运用的即是经过宗教神学改造后的道家关于气的思想材料。书中还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比如用好几个字组成一个文字图案,即它所说的“复文”,用这些复文能“令尊者无忧”,得到神灵保佑,还能辟邪除害,等等。
作为一部宣扬宗教神秘主义的著作,面对某些现实问题如人的病痛疾苦时,虽然它总是要寻找一种宗教的解释,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现实的态度。《太平经》说:“天地病之,故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人生病,是因为老天爷病了,人病得厉害,是因为老天爷病得厉害。汉代人喜欢讲“天人感应”,天圆地方,所以人的脑袋就圆,脚板就方;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人有双手、双腿、四肢,等等。老天爷要是高兴,太阳和月亮格外亮,行星运行也正常。要是不高兴,就会出现地震灾变,等等。老天爷高兴,是地上人们办事称他的心;要是不高兴,那就是在向人们示以警告,就得当心。这套东西属于谶纬神学,汉代十分流行。但是,头痛脑热这些人体疾病又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光靠这些说教解决。所以,《太平经》中吸收了秦汉医学中很多抵抗疾病的方法。当然,它也有符水治病、念咒驱邪这套巫术。
《太平经》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认为生必有死,人死不得复生,所以对死亡问题马虎不得。它说上天世界有很多很多吃了使人不死的药物,人们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和皇帝去寻求,但不大讲如何修炼。人究竟能不能成仙不死?它回答说,命中注定能成仙即有仙命的人才能成仙。这种有仙命的人很少很少,“百万之人乃出一人”。没有仙命的人,即使怎样勤修苦炼,到头来也不过能够享尽天年罢了。
听了它这番话,大概最初想学道成仙的人中不少是要打退堂鼓的了。事实上,《太平经》确实主要关心怎样帮助帝王治国,达到天下太平。它讲长生,但并不真正关心成仙不死的问题。它的全部宗教说教,带有十分浓厚的神学政治色彩。
就在襄楷上书的第二年(168),汉灵帝即位了。他在位共20余年,在此期间,中原大地上酝酿并爆发了一场暴风雨般的大事变,它是农民起义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就是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张角。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张角的手下还有八名大弟子。在组建太平道的过程中,这些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书记载,身为太平道领袖的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派八位弟子到各地宣传群众,组织太平道起义。经过10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史称太平道势力“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传播范围很广,声势十分浩大。
太平道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10000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帅统领。大小方共有36个。
关于太平道的宗教活动,历史文献记载不多。原因很简单,起义前,太平道处于地下秘密传播状态,不能轻易为人知晓。起义后,它又转向以军事活动为主。不过,根据史书中一鳞半爪的资料,我们对太平道为什么能够兴起,又为什么能迅速发展壮大的问题,仍然可以大致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