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性别结构与高等教育性别结构
二、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与变化
三、性别结构变化的影响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关于“女大学生比例超过男生”现象的话语概括与反响
二、关于女大学生比例增长的学理阐释
三、关于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影响的探讨
四、本研究试图推进的议题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规划性理论资源
二、解释性理论资源
第五节 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书框架结构
第二章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的特征与趋势
第一节 国际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特征
一、时空秩序与转变条件
二、转变后的演变态势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的多重特征
一、专科教育先行转变
二、性别结构转变发端于城镇学生群体
三、区域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不协调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的趋势预测
一、预测方法与思路
二、2024—2032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预测
三、2024—2032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和女性适龄人口预测
四、2024—2032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女生数及其占比预测
第三章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的宏观机制
第一节 基于宏观因素探析提出理论假设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宏观因素探索
二、历史情境中的宏观因素再析
三、假设的提出与实证方法的选用
第二节 基于假设验证探寻宏观解释机制
一、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预设
二、回归模型建构与分析结果
三、性别结构变化的宏观解释及其局限
第四章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的微观机理
第一节 女中学生更期望获得高等教育
一、重要他人视角与研究假设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三、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及其成因
第二节 女中学生学业成绩更佳的表象与归因
一、女生学业成绩更佳的多元表象
二、行动者网络分析:女生学业成绩更佳的归因
第五章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的差异阐释
第一节 相关解释性理论的引入与适用说明
一、基于相似关系的逻辑论说
二、基于指标相关的数据验证
第二节 性别结构变化的层次差异与城乡群体差异解析
一、专科教育性别结构先行转变的原因
二、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发端于城镇学生群体的归因
第三节 区域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差异解析
一、新疆何以转变趋前
二、江苏、湖北和江西三省最晚转变的原因
三、中部地区整体转变较晚的共同归因
第六章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引发的教育内部影响
第一节 学历晋升中的基数效应:女研究生比例随之提升
第二节 学科中的女性隔离现象缓解
一、学科性别隔离与学科中的女性隔离
二、学科中的女性隔离:测度范围、数据与方法
三、无声的进步:学科中女性隔离现象趋于缓解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性别意识增强
一、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内涵及性别意识
二、校园空间资源配置上的女性关怀意识凸显
三、班级学风建设注重性别引导
四、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呼吁关爱到精细化服务
五、就业指导中的女性关切:倾向性增强与全程化引导
第七章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劳动供给:释放“性别红利”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一、高学历女性较高的劳动参与水平与较规范的劳动强度
二、高学历女性引领并推动“性别红利”释放
第二节 区域倾向:促进城市劳动力素质结构优化
一、高学历女性城市就业倾向最强
二、推动城市劳动力素质提升
第三节 行业偏好:教师职业与卫生人员性别不平衡两极化
一、高学历女性稳定聚集于教育与卫生行业
二、教育与卫生行业“女性化”加剧
第四节 职业层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一、高学历女性逐渐成为专业技术群体的中坚力量
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文化品位与消费旨趣
三、女性主导家庭消费与消费结构的升级
第八章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婚配选择倾向:间接推动人口少子化老龄化
一、高学历女性以教育同质婚为主体
二、高学历女性教育同质婚倾向逐渐增强
三、性别比失衡背景下高学历女性婚配空间挤压及其效应
第二节 离婚选择倾向:新单身潮与单身社会可能来临
一、高学历女性更倾向选择离婚且再婚倾向低
二、高等教育性别结构变化背景下的新单身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讨论与建议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