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交汇:复杂时代的教学变革(第2版)》是教学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它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建议。《心智交汇:复杂时代的教学变革(第2版)》主题包括
认知
·知识本质的几种看法
·感知的生物和文化根源
·常态和发展的建构与解构
·记忆和知识的本质
学习
·学习和学习系统的跨学科研究
·学习观的历史和现状
·智力和创造性的学习
·学习技术和人类可能性
教学
·教学观的历史演变和新观点的兴起
·全纳教学观和批判教学观
·重构教学实践
·教学生活的伦理之维
《心智交汇:复杂时代的教学变革(第2版)》可作为课程与教学、学习论、教育社会学以及人类发展等专业人员的理想读物,也可作为具体学科教学人员的参考书籍。
《心智交汇:复杂时代的教学变革(第2版)》共分12个章节,主要对复杂时代的教学变革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认知框架:知识观的内涵考察”“认知结构:具身性记忆和知识之研究”“学习形式:思想和文化的技术及结构”“教学挑战:全纳教学观和批判教学观”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布伦特·戴维斯(Brent Davis),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数学教育的David Robitaille主席,也是《提升数学学习》(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杂志的主编。戴维斯一直致力于复杂性教学的研究,并于2003年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复杂科学和教育研究年会”.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他与苏马拉合写的《认知、复杂性和教师教育》一文于199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评论》上发表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主要著作除了本书的新旧版本外,还包括《复杂性与教育》(Complexity and Education)、《教学的发明》(Inventions of Teachine)等,内容涉及数学教学、课程理论、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等多个方面。
译者简介:
毛齐明,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本科所学专业为英语教育,毕业后在高中任教五年。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8月至200g年8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教育系。曾在《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当代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译丛总序
第一编 认知
第一章 认知框架:知识观的内涵考察
第二章 认知图景:感知的生物和文化根源
第三章 认知行为:常态和发展的建构与解构
第四章 认知结构:具身性记忆和知识之研究
第二编 学习
第五章 学习框架:运用复杂思想研究学习系统
第六章 学习定位:学习观的历史及现状
第七章 学习心理:智力、创造性、多样性和集体性
第八章 学习形式:思想和文化的技术及结构
第三编 教学
第九章 教学框架:教学观的历史演变和新观点的兴起
第十章 教学挑战:全纳教学观和批判教学观
第十一章 教学条件:在复杂思想视角下重构教学实践
第十二章 教学遭遇:教学生活的伦理之维
参考文献
姓名索引
主题索引
至于参考文献,与第一版明显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注脚并人了一些读者可能希望获取更多信息的地方。在这个方面,我们精挑细选,把重点主要放在既可获得又可理解的参考文献上,这些文献大部分本身就包含着很好的文献清单。如果你有兴趣获得更多细节和更严谨的论证,根据所提供的引述线索应该能够查找到它们。
这种文献安排法不是学术论文中使用的典型方法。在学术论文中,较常见的做法是广泛地罗列参考书目。我们想避免附上一长串书目清单的权威做法,其目的不在于灌输或验证观念,而在于吸引别人进一步探讨这些观念。因此,我们感觉有必要对这些选择加以限制。罗列冗长的清单与不列举任何参考文献一样,常常毫无助益。
采用这种策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相信认知有一个网络化的结构。这个观点在第四、第五和第十一章中有更详尽的阐述。我们把这本书看成是认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因此,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运用这个策略,提供进入更广大认知网络的通道,而不是通过无谓的尝试去呈现这个网络无所不包的图景。
最后,第四个打破线性的策略也许更加精妙。在组织这本书的结构时,我们不是根据讨论展开过程中非连续的和连续的步骤来构思文章,而是采用了筑巢式讨论(nested disctission)的方式。所谓筑巢式讨论,就是使讨论在不同层面返回自身。参照每一章开头所给出的比喻,读者也许能更容易地理解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十二章中的每一章、三编中的每一编以及全书本身,都是首尾相连的。
如同随后的几章所论及的一样,筑巢式结构和回环式的动态机制是认知、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认为,根据筑巢式讨论的原则来组织文章将是有趣的挑战——一个“使能性限制”(an enabling constraint)(见第十一章)。